人工智能技术在心理学的实施应用工作坊招生简章
2025年9月16日

人工智能技术在心理学的实施应用工作坊招生简章

一、工作坊简介

主要内容:本次工作坊专注于人工智能技术与心理学研究的融合,在真实数据基础上,结合培训提供的林萃分析系统和样例数据(300M左右),系统介绍人工智能技术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实施应用,在无需编程的情况下进行心理语义分析、机器学习和大模型分析,为开展后续研究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同时,我们也提供在更大规模的数据上进行数据分析(300G左右)的机会,助力开展相关研究。

培训采用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旨在帮助学员理解如何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心理学研究有机结合。我们期望通过技术培训,为心理学从业者进行心理行为大数据的智能分析提供技术支持,为心理学的长期发展储备能够进行交叉研究的人才,以此推进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技术赋能。

课程亮点:零编程基础,心理学研究中如何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简单计算机操作即可;提供林萃分析系统,使用真实大数据,学以致用;解决开展心理学研究数据获取难的问题,助力论文发表。

本次培训内容分为三个子课程,分别是:心理语义分析、机器学习在心理学中的应用以及大模型应用。具体内容如下:

1.心理语义分析: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心理语义/词频分析实践以及词典的构建,包括心理语义/词频分析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实践以及词典编制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实践。

2.机器学习在心理学中的应用:这部分课程主要介绍机器学习的心理建模以及双机器学习的因果推断,包括机器学习导论及心理建模实操以及双机器学习在因果推断中的应用。

3.大模型应用:介绍大语言模型的基本原理,结合本地部署的大模型,通过实际操作,了解如何利用大模型进行词向量获取、心理标注和变量关系检验,以辅助心理学研究。

关键词: 人工智能、心理学、心理语义分析、机器学习、大模型。

二、课程安排

(一)课程表

日期/星期

时间

课程名称

授课老师

10月31周五

9:00-12:00

机器学习在心理学中的应用

刘晓倩

10月31周五

14:00-17:00

机器学习在心理学中的应用

潘玮

10月31周五

18:30-21:30

大模型应用

朱廷劭

11月1周六

18:30-21:30

心理语义分析

李昂

11月2周日

18:30-21:30

心理语义分析

刘兴云

(二)课程内容

课程题目一:机器学习导论及心理建模实操

主讲人:刘晓倩

1.数据挖掘概述

1.1机器学习基本概念介绍

1.2数据挖掘基本流程

1.3常用机器学习算法原理概述

2.机器学习方法实操(基于python)

2.1模型训练方法实操

2.2模型测试/应用方法实操

3.心理建模方法实操(基于python)

3.1基于网格搜索的心理识别模型训练实操

3.2利用模型进行心理识别的实操练习

 

课程题目二:双机器学习在因果推断中的应用:抑郁与自杀风险的因果关系探究

主讲人:潘玮

1.文献导读

1.1抑郁与自杀风险:目前我们知道什么?

1.2因果推断中的盲点与困境

1.3双机器学习能为心理学带来什么?

2.方法介绍

2.1双机器学习原理

2.2主要步骤

2.3适用条件

3.实操演练

3.1搭建环境

3.2数据准备

3.3建模实操

3.4 读懂结果

 

课程题目三:大模型应用

主讲人:朱廷劭

1.大语言模型简介

1.1大模型的训练基本流程

1.2大模型可以适用的范围及样例

1.3大模型相关使用的介绍

2. 嵌入式词向量大模型

2.1什么是嵌入式词向量

2.2预训练词向量模型的使用

2.3心理学研究中计算词或者文本之间的相似度

2.4词向量做为文本特征提取及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3.大模型的使用

3.1如何本地部署大模型

3.2 python调用本地大模型进行文本的心理语义标注

3.3如何调用在线大模型进行心理指标的识别

4. 利用大模型辅助假设检验

4.1心理变量关系识别

4.2利用大模型进行变量关系识别

4.3如何解读大模型分析的结果

 

课程题目四:心理语义/词频分析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实践

主讲人:李昂

1.基本理论介绍

1.1心理语义/词频分析简介

1.2大数据与网络心理学简介

2.实践操作

2.1林萃分析系统介绍

2.2基于示例数据的操作练习

 

课程题目五:词典编制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实践——以网络暴力受害词典编制为例

主讲人:刘兴云

1.网络受害研究进展

1.1研究进展及局限

1.2词典编制的必要性

2.实践操作

2.1网络受害词典编制流程

2.2基于示例数据的操作练习

 

三、主讲人简介

朱廷劭,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二级),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学者。研究工作主要涉及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心理学研究应用、大数据心理学、数据挖掘等多领域,取得创新性成果。先后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科技部973和863、中科院A类先导专项等多项研究课题。在国内外权威杂志和知名国际会议发表论文200余篇,先后出版《大数据时代的心理学研究及应用》,《大数据助推社会治理—网络社会的心态感知及事件检测》,《大数据心理学:Python版》等学术专著。

刘兴云,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与香港城市大学双学位博士。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讲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危机干预专委会青年委员,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援助平台综服小组负责人之一。研究方向为网络心理、青少年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积极组织行为等。主持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等多项课题并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文章3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机器学习建模等手段,进行多模态(自然语言、步态、声音、表情、动作、内隐态度等)青少年心理危机自动评估与主动干预。

刘晓倩,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4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从事网络心理学、大数据心理建模相关研究。本人以心理学实验方法与计算机技术深度融合,长期从事行为数据心理建模与网络心理学研究;研究面向心理感知的多模态网络行为特征提取方法,构建网络空间中多维度心理刻画模型,曾承担和参与多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等相关国家级项目课题研究;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会议发表论文30余篇,编写专著《大数据助推社会治理--网络社会的心态感知及事件检测》;为国家有关部门撰写建议报告9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李昂,中国科学院博士,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医学院(UNSW Medicine)博士后,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心理学、计算心理语言学、数字心理表型、数字心理健康等。截止2025年,在Lancet、Lancet Psychiatry、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科学通报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会议发表论文60余篇,累计引用1800余次。

潘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博士,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专注于大数据心理、心理健康问题识别等方面研究。研究团队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利用双机器学习方法检测抑郁与自杀风险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从中进一步确定心理语义特征中影响二者关系的风险因素,相关结果发表在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期刊。团队在抑郁风险识别建模等方面发表了多篇国际学术论文,并主持国家社科青年项目和多项省部级项目。

 

四、相关事项

1、举办时间

10月31日上下午及晚上(9:00-12:00,14:00-17:00,18:30-21:30)

11月1日晚上(18:30-21:30)

11月2日晚上(18:30-21:30)

2、报名方式

 

3、拟招人数:30人以上

4、报名截止时间:会议开始前一周

5、报名要求:需要携带笔记本计算机上课(课程需要的相关程序和数据上课前会提供)

6、缴费

缴费入口:https://nacp2025ai.psysoc.org.cn/

学费:共15课时。全选:1800元/人。单选子课程:心理语义分析(800元/人)、机器学习在心理学中的应用(800元/人),大模型应用(400元/人)。如果单选子课程,请在备注中标明,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