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报告四
2025年9月28日

胡晓晴   香港大学

报告人简介:

胡晓晴教授,浙江大学学士(2002-2006), 浙江师范大学硕士(2006-2009), 美国西北大学脑认知与行为方向博士(2009-2014),并在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进行博士后研究(2014-2016)。胡晓晴2016年加入香港大学心理系,围绕睡眠-觉醒周期记忆调控这一核心科学问题,开展系统研究并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

胡晓晴教授及其团队致力于开发在睡眠中调控情绪记忆的新方法,阐明睡眠中记忆调控的神经震荡机制,并结合神经调控和认知干预提升记忆调控效率。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为负性情绪调控和情感障碍干预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和技术路线,也挑战了传统将人类睡眠视为“无意识的彼岸”的观念,启发学界重新审视意识与无意识认知和情感加工的边界,因此具有突出的理论意义和潜在应用价值。

胡晓晴教授在该领域取得了备受学界瞩目的成绩,代表性成果发表于《Science》《Nature Human Behaviour》《Psychological Bulletin》《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PNAS》《Advanced Science》等国际权威杂志,研究成果被引3600余次,h-index为 27,并多次被发表在 《Science》《Nature》《Nature Neuroscience》《Nature Reviews》系列、《Trends》系列、《PNAS》《Neuron》等杂志上的高影响力论文、综述,以及心理学经典记忆教科书等引用。先后获邀在哈佛、伦敦大学学院(UCL)、RIKEN脑科学研究中心等一流学术机构讲学,并多次在国际知名学术会议主持研讨会,是拥有显著国际影响力的中青年专家。

胡晓晴教授先后主持多项国家级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030科技创新”重大项目青年科学家项目等。担任《心理学报》《Fundamental Research》《eLife》等国内外权威杂志编委,并担任中国生理学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决策分会理事、中国认知科学学会社会认知分会理事、中国认知科学学会意识分会理事、中国生理学会脑节律专委会理事、中国睡眠研究会青年委员会常务理事、广东认知科学学会常务理事等学术职务。

 

摘要:

尽管许多人渴望拥有过目不忘的完美记忆,事实上,所谓的“完美记忆”却可能带来认知灾难。无论生物智能还是机器智能,都需要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做出选择性巩固和提取,从而构建对自我和客观世界的稳定表征,并据此在多变的环境中做出适应性决策。尤为关键的是,记忆的选择性加工不仅发生在有意识的清醒状态,也可以在无意识的睡眠状态中进行。在本报告中,我将系统介绍我们实验室过去十年在记忆编辑和遗忘领域的研究进展,重点探讨如何在觉醒与睡眠等不同意识状态下,对情绪和社会记忆进行选择性操作(即记忆编辑),以实现适应性遗忘。首先,我将从理论和临床的角度阐述记忆操作和遗忘在心理学和神经科学中的重要作用。其次,我将介绍多种记忆编辑的实验范式和任务,说明如何在觉醒和睡眠阶段主动、选择性地调控情绪和社会记忆,并探讨其认知神经机制,及其对行为表现和决策过程的影响。最后,我将讨论记忆编辑和适应性遗忘在促进心理健康方面的潜力,以及智能时代背景下记忆编辑面临的新机遇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