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报告五
2025年9月28日

高晓雪   华东师范大学

报告人简介:

高晓雪,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研究员,紫江青年学者,博士生导师。其所在团队突破社会情绪研究领域长期存在的方法学瓶颈,创新性地提出互动范式-计算建模-神经解码多层次研究框架,有效解决了社会情绪重复诱发-精准量化-神经解析等研究难题,引领了该领域方法学变革,重塑了社会情绪理论体系。高晓雪的研究解析了感激、内疚、负债感等重要社会情绪发生、异常及驱动社会行为(如合作、不公平厌恶、求助等)的心理、认知计算与脑机制,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的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Psychological MedicineJournal of NeuroscienceNeuroimage等国内外高影响力期刊。其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的论文荣获国际社会与情感神经科学学会(Social & Affective Neuroscience Society)创新奖(2025年,为我国首次)。入选第七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2项)和教育部中央高校优秀青年团队等项目。任《心理科学》副主编,中国认知科学学会社会认知分会理事,中国人工智能学会(CAAI)社会计算与社会智能专委会委员,多个知名国际期刊审稿人。

 

摘要:

社会情绪(感激、内疚等)是人类合作和社会适应的重要基石。深刻解析其心理与认知神经机制,是理解人类合作与道德本质、发展心理学理论的重要基础,对心理障碍的精准诊疗、社会治理政策的制定、以及人工智能情感交互技术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然而,以往研究多依赖文本阅读与情绪想象等手段探讨社会情绪的影响因素及其神经基础,此类方法情境真实性低,且多停留于相关层面,导致领域长期面临社会情绪真实重复诱发、定量解析和脑机制研究等难点。本人所在团队突破社会情绪领域长期存在的方法学瓶颈,创新性地提出互动范式-计算建模-神经解码多层次研究框架,有效解决了社会情绪重复诱发-精准量化-神经解析等研究难题,引领了该领域方法学变革;解析了感激、内疚等重要社会情绪发生、异常及驱动社会行为的认知计算与脑机制,重塑了社会情绪理论体系;构建了社会情绪的定量化认知计算模型,为相关心理障碍精准诊疗、社会治理政策制定以及脑启发的社会类脑智能设计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和算法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