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编号 |
报告人 |
题目 |
2025年11月01日 |
“社区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专题 7 主持人:李小保 |
主题:时间视角下的学校社区心理研究 组织者:张锋 |
15:40 |
22-S-001 |
郝海平 |
心理距离与社会价值取向对利他行为的影响 |
16:00 |
22-S-002 |
文思雁 |
未来自我连续性的维度一致性对青少年核心自我评价的影响 |
16:20 |
22-S-003 |
王宇阳 |
时间比较对儿童学业情绪、目标取向与进步感的影响 |
16:40 |
22-S-004 |
张杉 |
重新思考时间自我评价理论: 当下自我建构在心理适应中的核心作用 |
17:00 |
22-S-005 |
于桐菲 |
跨文化视角下平衡时间洞察力与心理困扰的关系:基于变量取向与个体取向的分析 |
17:20 |
22-S-006 |
李小保 |
青少年平衡时间洞察力的测评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
“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专题 1 主持人:郝宁 |
主题:AI时代的学习与创造 组织者:龚少英 |
13:30 |
01-S-001 |
王君杰 |
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数字人对古诗视频学习的影响 |
13:50 |
01-S-002 |
曹阳 |
谁能从AI中受益? ——生成式AI辅助学习的个体差异效应研究 |
14:10 |
01-S-003 |
陈群林 |
人类与生成式人工智能合作创新行为:基于生态交互模式下的探索研究 |
14:30 |
01-S-004 |
谷传华 |
生成式AI背景下元认知提示对创造性问题解决的影响 |
14:50 |
01-S-005 |
郝宁 |
人机共创的未来:AI创造力偏见和人-AI协同创新 |
15:10 |
01-S-006 |
龚少英 |
LLM驱动的苏格拉底教学法能否帮助不同知识水平大学生实现有效学习? |
“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专题 3 主持人:刘文 |
主题:数字媒体环境对儿童学习的影响 组织者:王福兴 |
13:30 |
01-S-007 |
刘丽蕾 |
AI还是搜索引擎?数字信息提供者对儿童信任的影响 |
13:50 |
01-S-008 |
张娜 |
当AI成为创造力的催化剂:认知-情感反馈如何激发儿童创造力 |
14:10 |
01-S-009 |
张嘉琪 |
基于数字游戏的幼儿创造性人格促进研究 |
14:30 |
01-S-010 |
郭保成 |
笔尖生辉:触屏环境下绘图能促进儿童诗歌学习吗? |
14:50 |
01-S-011 |
伍韫旖 |
屏幕媒体棱镜效应:触屏媒体如何改变儿童的模仿学习 |
15:10 |
01-S-012 |
高春颍 |
触屏交互性对4岁和5岁幼儿因果学习及迁移的影响 |
“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专题 5 主持人:马小凤 |
主题: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组织者:张奇 |
13:30 |
01-S-013 |
张庆翔 |
启发式样例学习若干基础问题研究及其教育启示 |
13:50 |
01-S-014 |
杨秀杰 |
儿童阅读与数学学习的跨层级一致性与特异性元分析 |
14:10 |
01-S-015 |
马小凤 |
反馈指导与奖励预期对提取练习策略选择的影响 |
14:30 |
01-S-016 |
戚玥 |
学龄儿童估算能力的发展轨迹:预测因素及其对多种数学能力的影响 |
“发展心理专业委员会”专题 2 主持人:王兴超 |
主题:儿童青少年情绪与行为问题的动机—认知机制 组织者:纪林芹 |
13:30 |
02-S-001 |
王兴超 |
青少年冷酷无情特质、道德推脱、亲社会行为与欺凌行为的纵向关联:厘清个体间和个体内效应 |
13:50 |
02-S-002 |
魏佳明 |
攻击奖赏预期的脑关联:一项fMRI研究 |
14:10 |
02-S-003 |
齐丛丛 |
动机类型对情绪加工的时间进程影响:基于ERP的研究 |
14:30 |
02-S-004 |
张煜烜 |
青少年早期社会目标的组合模式:基于多重目标的视角 |
14:50 |
02-S-005 |
林菲 |
青少年早期动机的发展轨迹及其与内外化问题的动态关联 |
“发展心理专业委员会”专题 4 主持人:李世峰 |
主题:儿童阅读发展的环境优化和认知促进 组织者:陶沙 |
13:30 |
02-S-006 |
汪涛 |
亲子阅读中父母情绪参与和互动同步性的关系及其神经机制 |
13:50 |
02-S-007 |
杨润泽 |
家庭读写环境与小学儿童写作技能发展之间的关系 |
14:10 |
02-S-008 |
徐琴芳 |
基于在线平台的听障儿童语音感知训练对口语产出的影响 |
14:30 |
02-S-009 |
姜莹 |
音-义连接经验对汉语母语者英语语音意识与词汇拼读训练的促进作用 |
14:50 |
02-S-010 |
李佳 |
4-6岁学龄前儿童阅读准备技能的发展特征及影响因素 |
15:10 |
02-S-011 |
买合甫来提·坎吉 |
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的Stacking集成预测模型——基于小样本不均衡数据 |
“发展心理专业委员会”专题 6 主持人:洪佩佩 |
主题:过度教养/密集教养与儿童青少年发展 组织者:洪佩佩 |
13:30 |
02-S-012 |
洪铭杰 |
亲子互动中母亲的注意模式与行为主导性:基于马尔可夫模型的检验 |
13:50 |
02-S-013 |
俞美硕 |
父母过度养育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基于多项式回归和响应面分析 |
14:10 |
02-S-014 |
洪佩佩 |
父母的风险厌恶不利于青少年学业发展? 过度教养“放大压力威胁”假说 |
14:30 |
02-S-015 |
王燕 |
直升机式养育、亲子亲密度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纵向研究 |
14:50 |
02-S-016 |
任丽欣 |
中国城市母亲的密集育儿态度及其与育儿参与的关联:中产阶层和工薪阶层的对比 |
“硕士生学术论坛”分组展贴报告 |
全天 |
45-P-001 |
喻腾迪 |
对话式AI的道德隐嵌:智识范式与战略决策启示——基于Kimi与豆包的伦理立场实证研究 |
全天 |
45-P-002 |
梁钰斐 |
错失焦虑如何影响睡眠拖延?未来自我连续性的双重作用 |
全天 |
45-P-003 |
方珊珊 |
多种负性生活事件对抑郁的影响:基于稳健性和异质性的探讨 |
全天 |
45-P-004 |
王睿辰 |
时间压力下个体的不公平规避行为 |
全天 |
45-P-005 |
张杨秀 |
短视频成瘾与研究生社会性体格焦虑的潜剖面分析:基于个体中心视角的异质性研究 |
全天 |
45-P-006 |
孙兵 |
童年不良经历对成年早期抑郁症状的影响:正念与人际关系问题的链式中介作用 |
全天 |
45-P-007 |
黄琪淋 |
音乐训练经验影响情绪面孔识别的ERP证据 |
全天 |
45-P-008 |
陈若瑜 |
高中生消极反刍、抑郁与睡眠质量的关系:潜在剖面分析 |
全天 |
45-P-009 |
孙晓菲 |
反复种植失败女性中亲密伴侣暴力和抑郁之间的关系:感知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 |
全天 |
45-P-010 |
崔艺嘉 |
中小学生欺凌-受害症状网络的潜在干预靶点与性别差异 |
全天 |
45-P-011 |
崔羽珊 |
主客观金钱稀缺调节预期想象干预跨期决策的三级验证模型研究 |
全天 |
45-P-012 |
候强彦 |
休闲无聊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问题性短视频使用与思维抑制的链式中介作用 |
全天 |
45-P-013 |
曹昱卓 |
不道德行为对于个体情景记忆与情感体验的影响 |
全天 |
45-P-014 |
王淑静 |
学龄前儿童数字教养方式与策略问卷的编制 |
全天 |
45-P-015 |
张晓方 |
学业拖延大学生自我相关未来情景想象的异常 |
全天 |
45-P-016 |
刘扬凡 |
公平决策过程中人际信息对即时情绪的调节 |
全天 |
45-P-017 |
陈政羽 |
心率变异性对肺癌患者术后疼痛慢性化的预测作用及身心机制 |
全天 |
45-P-018 |
杨智博 |
主客体互依模型角度下夫妻伴侣回应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感知伴侣回应的中介作用 |
全天 |
45-P-019 |
刘翎心 |
无效家庭与进食障碍倾向的关系:成人依恋和完美主义的链式中介作用 |
全天 |
45-P-020 |
罗溢辉 |
青少年体像比较与社交外表焦虑——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
全天 |
45-P-021 |
张荟曈 |
时间压力和情感卷入对道德外语效应的影响 |
全天 |
45-P-022 |
陈姝含 |
合并焦虑抑郁症青少年心理症状的网络分析 |
全天 |
45-P-023 |
邹欣原 |
羞耻还是内疚?中国文化语境下的羞耻、内疚情绪的可分离性:基于故事情境诱发任务和内隐、外显测量的证据 |
全天 |
45-P-024 |
巩致汝 |
具身情绪启动对抑郁倾向个体风险决策的影响 |
全天 |
45-P-025 |
刘笑甫 |
青少年同伴侵害对非自杀性自伤的影响:羞耻感及情绪调节策略的作用 |
全天 |
45-P-026 |
沈玥 |
概念与感知的竞争:学龄前儿童对熟悉物体数量加工的动态机制研究 |
全天 |
45-P-027 |
沈楚基 |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和主体间认知的HPV疫苗接种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
全天 |
45-P-028 |
边然 |
正念干预在牙周炎患者中的实践应用与探究 |
全天 |
45-P-029 |
姚轶佳 |
社交网站体像比较和情绪性进食的关系:基于变量中心和个体中心的分析 |
全天 |
45-P-030 |
隗龙 |
经验性回避对大学生非自杀性自伤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
全天 |
45-P-031 |
刘浩然 |
具身视角下运动对饮食失调倾向的影响研究:BMI的中介和压力的调节作用 |
全天 |
45-P-032 |
姜敏 |
社交媒体使用的双刃剑效应:社交媒体使用强度对网络引战和网络亲社会行为的不同影响及作用机制 |
全天 |
45-P-033 |
李泠萱 |
面向心理督导任务的大语言模型语义退化与类人情绪耗竭模拟机制研究 |
全天 |
45-P-034 |
李梓硕 |
人力资本对我国婚育观开放度的塑造 ——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 2021)的数据分析 |
全天 |
45-P-035 |
谭丽萍 |
社交焦虑个体的社会比较特征及其干预研究 |
全天 |
45-P-036 |
于淼 |
童年创伤经历对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影响-自我同情的中介作用 |
全天 |
45-P-037 |
刘悦 |
交通安全意识感觉寻求和青少年行人行为的关联 |
全天 |
45-P-038 |
洪雨婷 |
情感脆弱量表的中文修订版信效度检验 |
全天 |
45-P-039 |
杨玥 |
基于citespace的人工智能技术在老年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可视化分析 |
全天 |
45-P-040 |
陈颖韵 |
刚柔之择:权力对形状偏好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 |
全天 |
45-P-041 |
祖雯妍 |
未育青年生育态度语义差异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
全天 |
45-P-042 |
黄志敏 |
神经影像引导的个性化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开放标签试点研究 |
全天 |
45-P-043 |
罗鑫 |
渐进式有氧运动改变了网络游戏障碍者对游戏线索的神经反应一致性: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
全天 |
45-P-044 |
孟员 |
不同类型敬畏对青少年健康饮食决策的影响机制及效应优化 |
全天 |
45-P-045 |
聂莞霞 |
不同家庭类型视角下黑暗三联征与青少年恶意创造力的关系:愤怒反刍的中介作用 |
全天 |
45-P-046 |
徐霞宇 |
青少年问题性手机使用的影响因素及其干预研究 |
全天 |
45-P-047 |
林楠 |
男男性行为者社会心理问题与高危性行为的网络分析 |
全天 |
45-P-048 |
高安琦 |
权力姿势对建议采纳的影响:基于自信感受与支配感受的加工机制 |
全天 |
45-P-049 |
宋怡廷 |
学科交叉视域下运动-认知双任务训练对运动员 决策表现的影响:一项眼动追踪研究 |
全天 |
45-P-050 |
宋怡廷 |
学科交叉视域下虚拟现实技术在篮球运动心理训练中的创新应用研究 |
全天 |
45-P-051 |
何星林 |
青少年不同发展阶段抑郁症状、述情障碍与情绪调节的网络分析研究 |
全天 |
45-P-052 |
文欣 |
童年创伤经历对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影响:睡眠障碍与心理弹性的链式中介作用 |
全天 |
45-P-053 |
宿文惠 |
直播带货中主播风格与商品类型的交互作用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及用户粘性的影响研究 |
全天 |
45-P-054 |
张金冰 |
EMDR疗法在精神疾病治疗中应用的文献计量分析 |
全天 |
45-P-055 |
马鑫怡 |
父母婚姻冲突知觉对大学生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的影响:孤独感的遮掩效应 |
全天 |
45-P-056 |
徐翔 |
儿童认知稳定性和认知灵活性的独立调节关系 |
全天 |
45-P-057 |
曹丁仃 |
学龄前儿童问题行为的网络分析 |
全天 |
45-P-058 |
李可凡 |
催产素对共情互动的性别差异性调节作用 |
全天 |
45-P-059 |
李颖龙 |
物体影响特征对比的双目标视觉搜索 |
全天 |
45-P-060 |
李珺 |
共情关注对利他性撒谎行为的影响:来自ERP的证据 |
全天 |
45-P-061 |
康一瓴 |
位置一致性对听障者正字法统计学习的影响 |
全天 |
45-P-062 |
庄欣怡 |
睡眠质量如何影响拖延:焦虑和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及弹性网络回归揭示的神经基础 |
全天 |
45-P-063 |
葛春磊 |
同伴对个体健康跨期决策的影响机制及其干预 |
全天 |
45-P-064 |
褚锦浩 |
“删除”网络恶评记忆:基于记忆再巩固的行为与脑电证据 |
全天 |
45-P-065 |
陈晓慧 |
对比焦点与信息状态对句子阅读的影响——来自眼动的证据 |
全天 |
45-P-066 |
崔豪男 |
认知重评通过记忆再巩固机制促进社会负性反馈记忆的遗忘 |
全天 |
45-P-067 |
李满 |
特质性抑郁个体的内在动机受损研究 |
全天 |
45-P-068 |
蔡金方 |
情绪调控节律性时间注意的归一化机制 |
全天 |
45-P-069 |
李紫怡 |
情绪事件分割在时间距离感知和回忆中的不同作用 |
全天 |
45-P-070 |
朱晓曼 |
负性情绪的重复编码增强情景记忆的神经机制研究 |
全天 |
45-P-071 |
黄崇 |
基于双因子模型的多维作答时间与反应关系建模 |
全天 |
45-P-072 |
唐正琦 |
少即是多:减少的近端目标反馈增强意图性抑制 |
全天 |
45-P-073 |
张薪蕊 |
女性对高卡食物和肥胖身体意象加工的认知神经电生理机制研究 |
全天 |
45-P-074 |
冯亚男 |
肢体运动加工的时间倒序效应 |
全天 |
45-P-075 |
唐枭凌 |
甲基苯丙胺成瘾群体的内在神经时间尺度研究 |
全天 |
45-P-076 |
王珊 |
心理任务的内在神经时间尺度——一项脑电重测信度研究 |
全天 |
45-P-077 |
寇聪超 |
任务类型调节时距知觉序列依赖效应跨通道迁移性 |
全天 |
45-P-078 |
欧阳安平 |
小睡改善睡眠剥夺工作记忆损伤的神经机制:一项任务态fMRI研究 |
全天 |
45-P-079 |
顾力源 |
违规者群体身份和意图对第三方惩罚的影响: 来自行为和fNIRS的证据 |
全天 |
45-P-080 |
徐怡宁 |
基于虚拟现实的击鼓节奏训练对心跳知觉的影响 |
全天 |
45-P-081 |
韩睿 |
急性胰腺炎患者心理和生理症状进展的时间动态:动态时间规整分析 |
全天 |
45-P-082 |
湛明雪 |
道德特征对社会性积极共情的影响:来自ERP和眼动的证据 |
全天 |
45-P-083 |
谢家昕 |
DRD4基因多态性对行为监控神经机制的影响 |
全天 |
45-P-084 |
晏玮蔓 |
编码的协作方式影响个人记忆:协作编码任务的调节作用 |
全天 |
45-P-085 |
王瑞瑞 |
熟能生好,但未必准:面孔-人格知觉中的熟悉度效应 |
全天 |
45-P-086 |
李奥成 |
面孔表情辨别学习对序列依赖效应的影响 |
全天 |
45-P-087 |
翟一惠 |
注意资源有限下二语情绪词汇加工阶段及其影响因素 |
全天 |
45-P-088 |
殷延薇 |
大学生君子人格异质性及其与异见接纳的关系研究 |
全天 |
45-P-089 |
巫优泓 |
自然环境对情绪的改善效应及脑网络变化研究 |
全天 |
45-P-090 |
车子轩 |
多通道类别学习的认知特征与神经机制:EEG与DDM证据 |
全天 |
45-P-091 |
李祥 |
密集追踪数据中动态参数估计的有效性:基于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的模型比较 |
全天 |
45-P-092 |
齐新彤 |
编码阶段的奖赏预期和概念一体化对联结再认的影响:来自行为和ERPs的证据 |
全天 |
45-P-093 |
刘雨豪 |
动机非主角,体验定乾坤:老年人互联网学习中心流体验与心理需要满足的链式中介作用 |
全天 |
45-P-094 |
杨洋 |
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内源性注意及其干预训练与阅读能力的关系 |
全天 |
45-P-095 |
杨珍文 |
初中生父母养育倦怠与亲子亲密感的关系:一项交叉滞后研究 |
全天 |
45-P-096 |
汪爽 |
学业压力、学校满意度与青少年抑郁的纵向关联:师生关系中介作用 |
全天 |
45-P-097 |
张元春 |
青少年网络欺凌与受欺凌对亲子关系的影响:多重中介模型与差异分析 |
全天 |
45-P-098 |
周霞 |
压力情境下社交焦虑儿童对模糊信息的解释偏差 |
全天 |
45-P-099 |
王志信 |
5-6岁儿童眼中的教师表扬研究 |
全天 |
45-P-100 |
卢一帆 |
高中生人际环境中的威胁及保护因素对抑郁风险的动态影响:基于网络视角 |
全天 |
45-P-101 |
陈晓滢 |
绝望、抑郁与心理痛苦在自杀意念中的关联: 一项针对成年早期的网络分析 |
全天 |
45-P-102 |
宋烨 |
儿童视觉工作记忆中基于位置与基于特征的检索机制比较 |
全天 |
45-P-103 |
张富航 |
大语言模型在认知测验项目难度估计中的应用与优化——基于数学选择题的实验证据 |
全天 |
45-P-104 |
于欣洁 |
网络生育信息的产生、加工与传播研究 |
全天 |
45-P-105 |
曾茜 |
不同道德提升感水平下测试类型对学习绩效和学习满意度的影响 |
全天 |
45-P-106 |
王钰雯 |
心有余而力不足:父母教育焦虑与中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关系 |
全天 |
45-P-107 |
何雯珂 |
育儿压力对学龄前儿童主动性的影响:父母自主支持和育儿胜任力的中介作用 |
全天 |
45-P-108 |
罗笑北 |
虐待经历与青少年内化问题行为的纵向关系研究: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 |
全天 |
45-P-109 |
孔思琪 |
基于虚拟现实的幼儿教师情绪调节研究 |
全天 |
45-P-110 |
刘畅 |
农村幼儿家庭祖辈-父辈共同养育类型与亲子关系: 母亲教养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
全天 |
45-P-111 |
乔吉娜 |
屏幕暴露与幼儿问题行为的关系:执行功能的中介作用和父母参与的调节作用 |
全天 |
45-P-112 |
张雨婷 |
通过社交媒体提升自杀风险检测:英文自杀词典的构建与评估 |
全天 |
45-P-113 |
彭佳玲 |
三种权利感类型对中国青少年合作倾向的影响 |
全天 |
45-P-114 |
韩佳辰 |
孤独症儿童合作行为特征及表现模式研究 |
全天 |
45-P-115 |
石越 |
青少年体质健康对语言学业成绩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
全天 |
45-P-116 |
刘雨豪 |
互联网学习赋能:老年人学习控制感影响社会适应的双路径机制及受教育年限的分层效应 |
全天 |
45-P-117 |
杜忠娟 |
可解释性对青少年人智信任的影响:感知有用性和人工智能素养的作用 |
全天 |
45-P-118 |
马丰诤 |
评价者创造力水平对创意评价的影响 |
全天 |
45-P-119 |
徐瑞君 |
情感工作记忆效价保持的正性优势及其跨时间稳定性 |
全天 |
45-P-120 |
黄锦怡 |
无手机恐惧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基于潜在剖面分析 |
全天 |
45-P-121 |
吴晓娜 |
代际合作育儿质量对幼儿社会情绪能力的影响:家庭亲密度与育儿胜任感的链式中介作用 |
全天 |
45-P-122 |
高新航 |
青少年厌学与学业成绩的潜在类别转变及父母教养方式的作用 |
全天 |
45-P-123 |
郑嘉颖 |
学龄儿童执行功能与问题行为的动态关系:基于交叉滞后网络的分析 |
全天 |
45-P-124 |
马淑坤 |
青少年焦虑-抑郁支持系统建构:基于社会情感能力的分层干预 |
全天 |
45-P-125 |
孙浩 |
父母教育焦虑与小学生情绪适应的纵向关系:基于交叉滞后研究 |
全天 |
45-P-126 |
蒲倩 |
家庭、学校因素与不同性别青少年内外化问题的关系:基于网络分析视角 |
全天 |
45-P-127 |
游诗雨 |
手机成瘾与成人ADHD症状的关系:有调节的链式中介模型 |
全天 |
45-P-128 |
徐维榕 |
不同基本心理需求满足对高中生学习投入的影响机制研究 |
全天 |
45-P-129 |
刁筱洋 |
自我损耗对学业拖延行为的影响: 短视频过度依赖的中介和积极情绪的调节作用 |
全天 |
45-P-130 |
耿凡 |
家庭亲密度对青少年心理幸福感的影响:基本心理需求和乐观主义的链式中介作用 |
全天 |
45-P-131 |
杨雅琴 |
数字线估计的整数类比学习对分数认知的影响——基于整数偏差的研究 |
全天 |
45-P-132 |
税利鹃 |
正念舞动疗愈对青少年 “有觉知的行动” 的影响:自动化行为突破的一项小样本预实验混合方法研究 |
全天 |
45-P-133 |
曲艺 |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基于变量中心和个体中心的分析 |
全天 |
45-P-134 |
司欣然 |
物理联结对社会联结和生命意义感的影响 |
全天 |
45-P-135 |
付永康 |
父母教养方式、自我效能、自我认同和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一项多中心纵向研究 |
全天 |
45-P-136 |
张淑惠 |
欺凌受害经历对成年早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第二类有中介的调节模型 |
全天 |
45-P-137 |
刘东润 |
公正世界信念对本科护生社交焦虑的影响:心理资本和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 |
全天 |
45-P-138 |
王傲寒 |
中学生自我本真性对心理复原力的纵向影响:生命意义感的中介作用及家庭亲密度的调节作用 |
全天 |
45-P-139 |
邱航娜 |
工作流中断、工作准备度、护理缺失对护士患者安全能力的影响:一项多中心、纵向研究 |
全天 |
45-P-140 |
胡俊瑶 |
父母婚姻冲突与青少年内化问题的动态关系:平行潜增长模型 |
全天 |
45-P-141 |
晏玮蔓 |
消极情绪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拒绝敏感性和社会联结的作用 |
全天 |
45-P-142 |
王雨 |
成长型思维对青少年领导力的影响: 合作倾向的中介作用及师生关系的调节作用 |
全天 |
45-P-143 |
王心茹 |
未来自我连续性与学业坚毅:基于中介模型检验和群组差异分析 |
全天 |
45-P-144 |
袁娥 |
催产素系统基因与父母控制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二次交互影响 |
全天 |
45-P-145 |
吴骄宇 |
心理旋转性别差异的脑白质功能网络机制 |
全天 |
45-P-146 |
马郑意 |
从自我客体化到社交焦虑:错失恐惧在护生群体中的纵向中介路径 |
全天 |
45-P-147 |
次秉璋 |
基本心理需要对职高生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
全天 |
45-P-148 |
吴姝晴 |
青少年共生力对生涯适应力的影响:积极成就情绪的中介作用 |
全天 |
45-P-149 |
李紫卉 |
谁从午睡中受益?午睡习惯在儿童记忆巩固中的作用 |
全天 |
45-P-150 |
钟鑫悦 |
国家心智模式对“00后”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影响: 基于内隐理论视角 |
全天 |
45-P-151 |
蒋佳言 |
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的潜在特征及其职业生涯规划差异 |
全天 |
45-P-152 |
洪宸 |
人际因素影响协作记忆:协作提取和来源判断的视角 |
全天 |
45-P-153 |
张姝婷 |
物品偏好对小学生社会善念的影响:共情的调节作用 |
全天 |
45-P-154 |
毛嘉磊 |
ADHD儿童注意控制缺陷研究 |
全天 |
45-P-155 |
沈家丽 |
未来时间洞察力与中职生手机依赖的纵向关系: 意向性自我调节的中介作用 |
全天 |
45-P-156 |
王玉莹 |
情绪智力心育课程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韧性及应对方式的影响 |
全天 |
45-P-157 |
彭依婷 |
大学生创造力的影响因素及预测:网络分析视角 |
全天 |
45-P-158 |
谢含煜 |
何以焦虑?父母入园教育焦虑现状与对策研究 --基于网络田野的数字可视化分析 |
全天 |
45-P-159 |
钱若寒 |
基于潜在剖面分析的幼儿园组织氛围与教师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心理安全感的中介作用 |
“发展心理专业委员会”专题 8 主持人:李彩娜 |
主题:家庭与儿童青少年发展:发展瀑布效应 组织者:王美芳 |
13:30 |
02-S-017 |
郭若楠 |
教育期望偏差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基于多层线性模型的分析 |
13:50 |
02-S-018 |
王静怡 |
父母情绪社会化与儿童抑郁的动态双向关系:个体间与个体内效应分析 |
14:10 |
02-S-019 |
赵婧斐 |
青少年父母冲突、抑郁与学校归属感的动态关系:随机截距交叉滞后模型分析 |
14:30 |
02-S-020 |
李天昶 |
父母严厉管教、青少年自尊和抑郁的纵向关系:基于随机截距交叉滞后分析 |
14:50 |
02-S-021 |
樊凡 |
学龄儿童执行功能成分的动态互动关系:基于随机截距交叉滞后模型的分析 |
15:10 |
02-S-022 |
刘媛 |
父母体罚和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双向动态关系: 基于交叉滞后与随机截距交叉滞后的分析 |
“发展心理专业委员会”专题 10 主持人:何洁 |
主题:敏感气质与发展适应:从儿童到青少年的多维研究 组织者:何洁 |
13:30 |
02-S-023 |
赵如梅 |
儿童社会退缩与社会情绪适应的纵向关联: 基于随机截距的交叉滞后模型 |
13:50 |
02-S-024 |
魏统俊 |
幼儿易恐气质与创造力的关系及对其社会适应的影响 |
14:10 |
02-S-025 |
骆雨倩 |
父母自主支持对青少年内化问题的影响——感觉加工敏感性的调节作用 |
14:30 |
02-S-026 |
严诗絮 |
感觉加工敏感性的差别易感性模型与机制验证 |
14:50 |
02-S-027 |
翟舒怡 |
抑制气质儿童在动态社会信息中的信任行为 |
“发展心理专业委员会”专题 12 主持人:邢淑芬 |
主题:青少年情绪问题的多模态风险因素与动态发生机制 组织者:王美萍 |
13:30 |
02-S-034 |
梁钰钰 |
阅读疗法对青少年早期抑郁的影响:环境敏感性的调节作用 |
13:50 |
02-S-035 |
刘轩 |
基于大尺度脑网络对跨诊断儿童青少年易激惹风险的稳健预测 |
14:10 |
02-S-036 |
潘腾 |
青少年日常压力源与情绪适应的动态关联: 基于日记法的研究 |
14:30 |
02-S-037 |
武雨晴 |
青少年自我概念与抑郁的动态关联 |
14:50 |
02-S-038 |
郭凤敏 |
学校暴力暴露与高中生抑郁的纵向联系:负面评价恐惧和同伴依恋作用 |
15:10 |
02-S-039 |
侯晓婷 |
父母教育参与和心理控制与儿童青少年内化问题: 基于潜剖面分析 |
“发展心理专业委员会”专题 14 主持人:冯廷勇 |
主题:神经发育障碍儿童的发病机理及干预 组织者:冯廷勇 |
13:30 |
02-S-028 |
王久菊 |
ADHD共患阅读障碍的产生机制-从认知到脑神经 |
13:50 |
02-S-029 |
张微 |
从工具性学习视角探讨强迫性在病理性网络使用中的作用:一项功能性近红外研究 |
14:10 |
02-S-030 |
赵伟华 |
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多模态神经机制与临床亚型研究 |
14:30 |
02-S-031 |
常素华 |
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分子分型揭示其异质性 |
14:50 |
02-S-032 |
袁丽霞 |
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脑影像异常及精准干预研究 |
15:10 |
02-S-033 |
王雪珂 |
执行功能缺陷对ADHD不同核心症状的影响及神经基础 |
“文化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专题 主持人:韦庆旺 |
主题:文化与人的可持续发展:个体、社会、环境、AI 组织者:胡平 |
13:30 |
31-S-001 |
谭辰宇 |
中国文化视角下的拟人化:概念、测量与AI使用的关系 |
13:50 |
31-S-002 |
朱佳佳 |
疾病污名的认知神经机制及文化的中介作用 |
14:10 |
31-S-003 |
陈晓晨 |
中国大学生为什么学习?从主位视角探索其学习目标 |
14:30 |
31-S-004 |
邹智敏 |
儒家师生关系的结构及其影响 |
14:50 |
31-S-005 |
胡平 |
文化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 |
“康复心理学研究专业委员会”专题 主持人:蒋长好 |
主题:康复心理学的新动态:理论与实践 组织者:杨剑 |
13:30 |
34-S-001 |
肖晓飞 |
世界卫生组织康复胜任力架构及康复领域应用 |
13:50 |
34-S-002 |
杨剑 |
健康行为对残疾人心理康复的意义:理论视角与实践启示 |
14:10 |
34-S-003 |
蒋长好 |
虚拟现实运动认知双任务训练对MCR老年人步态和执行功能的影响 |
14:30 |
34-S-004 |
刘巧云 |
阶梯式儿童语言能力评估与干预模式的构建与运用 |
“校园欺凌与暴力防治专业委员会”专题2 主持人:赵景欣 |
主题:校园暴力与儿童青少年发展 组织者:邢晓沛 |
13:30 |
35-S-001 |
刘欣荣 |
受欺凌青少年公正世界信念与孤独感的关系——基于交叉滞后分析 |
13:50 |
35-S-002 |
王蕾 |
同伴侵害与留守青少年孤独感的异质性发展轨迹:交感神经系统活动的作用 |
14:10 |
35-S-003 |
郭凯娇 |
多维教师管教量表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
14:30 |
35-S-004 |
胡宇飞 |
教师惩罚性管教与小学儿童内化问题行为的双向关系及注意偏向的中介作用 |
14:50 |
35-S-005 |
胡婕 |
小学教师管教与学生学业适应:学校态度和性别的作用 |
15:10 |
35-S-006 |
邵一笑 |
童年期受虐待经历与小学教师暴力管教的关系及作用机制 |
“校园欺凌与暴力防治专业委员会”专题4 主持人:张云运 |
主题:中小学校园欺凌的科学防治对策 组织者:陈光辉 |
13:30 |
35-S-007 |
阮琳燕 |
学校数智治理视角下校园欺凌科学防治的个案研究 |
13:50 |
35-S-008 |
陈光辉 |
欺凌事件诱发的中小学生第三方干预行为 |
14:10 |
35-S-009 |
张云运 |
特质和环境交互视角下青少年保护行为的多维动机因素及潜在机制 |
14:30 |
35-S-010 |
赵清玲 |
校园欺凌中的欺凌者会保护他人吗?班级欺凌规范与父母自主支持的调节作用 |
14:50 |
35-S-011 |
蒋索 |
校园欺凌中不同角色的同伴圈子 |
15:10 |
35-S-012 |
刘燊 |
自我控制与中学生网络欺凌行为的关系: 道德推脱和社会支持的作用 |
“行为与健康心理学研究专业委员会”专题2 主持人:杨娟 |
主题:威胁与应对:认知神经科学视角下的威胁感知、认知改变和多维干预 组织者:杨娟 |
13:30 |
36-S-001 |
王帅 |
社会奖赏影响心理应激的类别对应性 |
13:50 |
36-S-002 |
李继文 |
自我矛盾性三维结构影响心理健康的机制 |
14:10 |
36-S-003 |
胡翔 |
海马-脑室比率(HVR)的年龄相关轨迹作为轻度认知障碍和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诊断标志 |
14:30 |
36-S-004 |
齐铭铭 |
急性心理应激改变认知控制及其rTMS干预 |
14:50 |
36-S-005 |
关丽丽 |
致命性自然和社会威胁场景对自我面孔识别的影响及其性别差异 |
硕士论坛:应用心理学1 主持人:张林 侯玉涛 |
13:30 |
45-O-078 |
李杰 |
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对抑郁的影响: 基于变量中心与个体中心分析 |
13:50 |
45-O-079 |
李炜珈 |
基于辩证行为疗法的团体心理训练对新兵心理适应的影响研究 |
14:10 |
45-O-080 |
麻晓雯 |
社会规范对情绪性进食的影响:基于社会文化与环境理论 |
14:30 |
45-O-081 |
邹明萱 |
自动化情绪调节对特质反刍者工作记忆更新功能的影响及ERP机制 |
14:50 |
45-O-082 |
朱欢 |
增强自动化驾驶舱中的飞行员反应抑制:认知训练在模拟战斗任务中减少友军暴露的作用 |
15:10 |
45-O-083 |
姚林 |
算法厌恶的艺术延伸:基于偏见、价值贬损和道德判断偏差的证据 |
15:40 |
45-O-084 |
钟贵英 |
网络新闻评论如何说服公众? 评论方向与论据质量对公众态度的影响: 感知合理性的中介作用 |
16:00 |
45-O-085 |
刘光芝 |
中老年人互联网排斥和社会隔离与抑郁轨迹的关系:两项国家老龄化队列研究的分析 |
16:20 |
45-O-086 |
李嘉豪 |
声学特征、说服策略和人格特质对AI合成的反诈骗语音告警说服效果的影响 |
16:40 |
45-O-087 |
贾浇浇 |
全球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变迁:横断历史元分析 |
17:00 |
45-O-088 |
雷璟玉 |
西部地区儿童抑郁症早期识别:九种机器学习模型的多中心、全市范围研究 |
“决策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专题 1 主持人:刘志远 |
主题:决策过程的计算建模 组织者:刘志远 |
13:30 |
17-S-001 |
姚远维 |
通过计算建模的视角理解网络成瘾者的奖赏决策与学习异常 |
13:50 |
17-S-002 |
马俊树 |
网络自我表露效价对经济博弈任务上合作决策的影响 |
14:10 |
17-S-003 |
刘思佳 |
决策中直接和间接风险信息加工的计算神经机制 |
14:30 |
17-S-004 |
刘志远 |
时间压力下后悔经验影响风险决策的计算建模及脑机制解析 |
“普通心理和实验心理学研究专业委员会”专题 1 主持人:赵冰蕾 |
主题:解锁认知奥秘:嗅觉研究的前沿对话 组织者:傅小兰 |
13:30 |
04-S-001 |
刘源 |
嗅觉感知的物质效应研究进展 |
13:50 |
04-S-002 |
李乾 |
嗅觉受体基因及其调控元件突变影响人类嗅觉感知 |
14:10 |
04-S-003 |
毋愚力 |
人类嗅知觉的时间和空间信息编码 |
14:30 |
04-S-004 |
赵冰蕾 |
左右侧内嗅皮质在路径整合中的功能异质性:一项无创神经调控研究 |
14:50 |
04-S-005 |
于腾飞 |
嗅觉刺激对空间认知的影响及其加工过程特异性 |
“普通心理和实验心理学研究专业委员会”专题 3 主持人:沈模卫 |
主题:人智共生:心理学与 AI 的时代对话 组织者:沈模卫 |
13:30 |
04-S-006 |
朱露莎 |
选择之后的计算:从实验室到大数据 |
13:50 |
04-S-007 |
Zhuanghua |
超越数据驱动:集中趋势与序列依赖的统一动态贝叶斯模型 |
14:10 |
04-S-008 |
陈琦 |
人类认知的计算建模研究:认知心理学的视角 |
14:30 |
04-S-009 |
蒯曙光 |
拟人化虚拟人的构建和应用 |
14:50 |
04-S-010 |
沈模卫 |
审美客体心理表征的认知加工机制 |
硕士论坛:应用心理学2 主持人:李开云 曲方炳 |
13:30 |
45-O-066 |
郑凯歌 |
共情技能训练AI的拟人化对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及心理机制 |
13:50 |
45-O-067 |
王聪源 |
青少年应对方式、情绪调节策略与社会支持关系的性别特异性:基于网络分析 |
14:10 |
45-O-068 |
董泽润 |
认知功能变化在加速rTMS治疗抑郁症中的疗效预测与机制探索 |
14:30 |
45-O-069 |
刘东润 |
心理一致感在护士自我能力否定倾向与工作退缩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一项三阶段纵向研究 |
14:50 |
45-O-070 |
马苑秋 |
青少年学业成就与心理健康的动态关系:基于IRT垂直等值的横断研究 |
15:10 |
45-O-071 |
查松延 |
代际困境中自然心理所有权和遗产动机对亲环境决策的影响 |
15:40 |
45-O-072 |
刘风华 |
有情可依:教学代理中的情感支持对高中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
16:00 |
45-O-073 |
杨瑷萍 |
唤醒症状在青少年PTSD和抑郁共病中的作用:基于灾后的交叉滞后网络分析模型 |
16:20 |
45-O-074 |
曹婉郡 |
文化、人格与情境对风险偏好的交互影响机制 |
16:40 |
45-O-075 |
荆俊彤 |
人工智能技术接纳、体面工作感知与护士工作重塑:一项三阶段交叉滞后研究 |
17:00 |
45-O-076 |
马佳芮 |
音乐训练对工作记忆更新能力的模态特异性影响 |
17:20 |
45-O-077 |
宁静 |
音乐训练促进听觉抑制控制能力而非视觉 |
“正念心理学研究专业委员会”专题 2 主持人:王玉正 |
主题:正念干预的机制探索:心理健康、教养实践与社会认知的跨领域整合研究 组织者:郭建友 |
13:30 |
39-S-001 |
王伊萌 |
正念缓解当局者迷:来自fNIRS的证据 |
13:49 |
39-S-002 |
迟新丽 |
八周正念教养在我国幼儿母亲群体中的干预效果 |
14:08 |
39-S-003 |
刘志军 |
母亲特质正念对学龄前儿童孤独症症状的影响:正念养育的中介作用和社会经济地位的调节作用 |
14:27 |
39-S-004 |
陈沫 |
认知灵活性和痛苦容纳力在正念干预中的动态作用过程:交叉滞后网络分析 |
14:46 |
39-S-005 |
王玉正 |
抑郁解释偏向的双过程模型:正念干预对即时与延迟机制的影响 |
“民族心理学研究专业委员会”专题 主持人:严秀英 |
主题:同步动作与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组织者:尹可丽 |
13:30 |
19-S-001 |
王晓刚 |
用“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高校马拉松团体辅导 的实证探索 |
13:50 |
19-S-002 |
姜伶美 |
民族地区初中生跨民族友谊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
14:10 |
19-S-003 |
郭洁 |
民族地区高中生国家向心力研究 |
14:30 |
19-S-004 |
金东植 |
基于镜像神经元系统理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示范校建设逻辑研究 |
14:50 |
19-S-005 |
付盈盈 |
同步动作与人际身体接触对状态共情的影响: 自我-他人重叠的中介作用 |
15:10 |
19-S-006 |
邱振彤 |
同步动作对积极心理健康的影响:集体欢腾的中介作用 |
博士论坛:应用心理学1 主持人:宛小昂 付婉鹭 |
13:30 |
46-O-100 |
黄雷 |
从认知图谱到认知地图:空间参考框架驱动下的双结构加工 |
13:50 |
46-O-101 |
张正 |
抑郁症状重塑对童年创伤的回忆:来自6,260名青少年的三波纵向研究证据 |
14:10 |
46-O-102 |
韩书 |
助推还是抑制? 描述性社会规范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三水平元分析 |
14:30 |
46-O-103 |
雷贺雅 |
声誉还是规范?眼睛线索促进社会善念的机制 |
14:50 |
46-O-104 |
刘晓利 |
临床带教老师的职业成长:链式中介作用与网络分析 |
15:10 |
46-O-105 |
沈殷琪 |
流言与基于年龄的群际态度之间的关系:来自中国与美国的跨文化证据 |
15:40 |
46-O-106 |
张航 |
护士长信任-授权匹配与主动行为:挑战性压力的调节作用 |
16:00 |
46-O-107 |
朱越 |
努力厌恶的主观报告和生理证据 |
16:20 |
46-O-108 |
张文炎 |
图雷特综合征患者症状的异质性与生活质量的关系 |
16:40 |
46-O-109 |
仇瑞 |
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认知行为训练对飞行员注意及反应抑制能力增强提升研究 |
“医学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专题 2 主持人:孔亚卓;李欢欢;王湘 |
主题:具身认知框架下的心理与生理疼痛 组织者:王湘 |
13:30 |
06-S-007 |
林校民 |
社会疼痛对生理疼痛感知的双向促进和抑制作用 |
13:50 |
06-S-008 |
吴晓薇 |
非自杀性自伤青少年疼痛感觉寻求的机制研究 |
14:10 |
06-S-009 |
陈钰莹 |
心理痛苦、抑郁在精神疾病自杀未遂网络中的作用 |
14:30 |
06-S-010 |
赵伟华 |
社会疼痛共情的神经机制解析:情境特异性、社会肽调控及临床转化 |
14:50 |
06-S-011 |
孟景 |
辛辣食物的镇痛作用及其认知神经机制 |
15:10 |
06-S-012 |
孔亚卓 |
慢性疼痛与共情痛苦的神经心理机制 |
硕士论坛:应用心理学3 主持人:刘志梅 朱海娟 |
13:30 |
45-O-055 |
陈永语 |
青少年校园欺凌的网络分析及核心维度 |
13:50 |
45-O-056 |
许心阳 |
生命史策略视角下压力对创造力的影响—来自身脑交互的证据 |
14:10 |
45-O-057 |
张雅淇 |
中国硕士生生涯适应力的预测:一项基于机器学习的纵向研究 |
14:30 |
45-O-058 |
玉敏威 |
心理健康素养对抑郁青少年心理求助的影响:基于网络分析视角 |
14:50 |
45-O-059 |
秦程旭 |
运动中的风险决策:认知偏差与直觉判断的心理学机制 |
15:10 |
45-O-060 |
黄睿 |
“心晴”有数:结合灰色关联分析与机器学习算法构建青少年心理健康分级评估与预测模型 |
15:40 |
45-O-061 |
刘斌 |
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正念训练对慢性应激人群执行功能的影响:一项fNIRS研究 |
16:00 |
45-O-062 |
李畅路 |
死亡凸显效应对跨期决策的调节机制:得失框架与他我差异的作用 |
16:20 |
45-O-063 |
刁家蓉 |
家庭仪式促进青少年责任感:家庭认同的中介作用 |
16:40 |
45-O-064 |
黄烁 |
从预期到反馈:抑郁症患者音乐奖赏动态加工过程中的神经电生理机制 |
17:00 |
45-O-065 |
刘佩佩 |
抽象名称与具象描述:香水产品命名与描述对购买意愿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 |
“医学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专题 4 主持人:厉萍 |
主题:肿瘤心理社会康复 组织者:厉萍 |
13:30 |
06-S-001 |
覃瑞 |
乳腺癌生存者社会参与下降与炎症激活的关联及机制研究 |
13:50 |
06-S-002 |
李媛媛 |
头颈癌患者社会功能障碍的特征,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路径 |
14:10 |
06-S-003 |
张瑞星 |
基于DNA-V模型的干预方案在白血病青少年中的应用研究 |
14:30 |
06-S-004 |
赵迪 |
乳腺癌患者围化疗期社会参与变化轨迹及影响因素分析 |
14:50 |
06-S-005 |
高怡明 |
恶性实体瘤患儿父母疾病进展恐惧、焦虑和抑郁的网络分析 |
15:10 |
06-S-006 |
孔雯雯 |
肺腺癌患者人格特征对患者报告结局的影响:一项潜剖面分析 |
“护理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专题 2 主持人:王红霞 |
主题:护士职业心理建设 组织者:刘晓虹 |
13:30 |
20-S-011 |
彭莉普 |
包容性领导与护士建言行为的关系研究——基于差错反感文化的中介效应 |
13:50 |
20-S-012 |
马郑意 |
资质过剩感与护士建言行为的动态关系:一项纵向中介的追踪研究 |
14:10 |
20-S-013 |
车旭 |
基于中医整体观的沙盘游戏对低年资护士职业压力应对方式的影响研究 |
14:30 |
20-S-014 |
刘晓雅 |
中医院护士心理健康素养提升实践经验 |
14:50 |
20-S-015 |
荆俊彤 |
护士主动型人格对人工智能感知的影响机制:一项基于工作重塑的三阶段纵向研究 |
硕士论坛:基础心理学1 主持人:刘桂荣 沈玮 |
13:30 |
45-O-044 |
俞怡帆 |
多层神经影像分析揭示共情影响虚假新闻可信度评估的特异性机制 |
13:50 |
45-O-045 |
金璐瑶 |
“机器温暖”还是“理性共谋”? —— AI与人类在情绪调节中的策略差异与信任机制 |
14:10 |
45-O-046 |
周燕鹏 |
宽以待人:感动通过自我超越促进人际宽恕 |
14:30 |
45-O-047 |
车子轩 |
多通道类别学习经验对特征加工和类别选择的调控机制 |
14:50 |
45-O-048 |
马意清 |
计算模型揭示奖赏学习、慢性应激与抑郁之间的关系 |
15:10 |
45-O-049 |
徐煜 |
基于审慎思考的风险决策的内在机制:来自行为计算建模的证据 |
15:40 |
45-O-050 |
徐文苑 |
说话人观念与任务要求对反语理解中观点采择的影响 |
16:00 |
45-O-051 |
彭乐 |
考试答案评分决策中的序列依赖效应 |
16:20 |
45-O-052 |
崔绍宇 |
网络扩散模型预测网络游戏障碍中的时空灰质变化 |
16:40 |
45-O-053 |
柯霓 |
反测谎对于脑电近红外联合测谎范式的影响研究 |
17:00 |
45-O-054 |
高思语 |
内隐认知重评对死亡意识的影响 |
博士论坛:应用心理学2 主持人:石荣 王晓月 |
13:30 |
46-O-091 |
刘铮 |
时间作为决策货币:时间银行中延迟折扣的行为特征与心理机制 |
13:50 |
46-O-092 |
刘梦颖 |
准确性披露的非对称影响: 高风险决策中对AI与人类建议的信任校准差异 |
14:10 |
46-O-093 |
郭志华 |
急性应激如何作用于执行-社会功能:来自前额叶激活与fNIRS超扫描技术的证据 |
14:30 |
46-O-094 |
陈雨舟 |
问题性短视频用户特征及其心理风险机制:一项潜在剖面及网络分析 |
14:50 |
46-O-095 |
方子杰 |
“虚拟”如何成为避风港?SAFE模型视角下社交焦虑影响游戏成瘾的双路径机制 |
15:10 |
46-O-096 |
黄朝政 |
我识故我优?——犯罪情境中的自我识别 |
15:40 |
46-O-097 |
胡博 |
态度—行为的代际传递:宏观性别结构如何塑造家庭公域与私域环保行为模式 |
16:00 |
46-O-098 |
郭曦玉 |
聊天机器人角色影响健康饮食:消费者自主性的作用 |
16:20 |
46-O-099 |
邹宏宇 |
多角度探索青少年正负性注意偏向与抑郁症状的纵向关联:个体中心、变量中心与症状学视角 |
“博士生学术论坛”分组展贴报告 |
全天 |
46-P-001 |
曹杨磊 |
未来时间洞察力如何促进主动性韧性:基于适应性应对的混合方法研究 |
全天 |
46-P-002 |
张婷婷 |
人智协同教学对学生高阶思维的影响 ——基于31项实验与准实验研究的元分析 |
全天 |
46-P-003 |
李兆岚 |
网络游戏成瘾的关键风险因素:基于机器学习和网络分析 |
全天 |
46-P-004 |
郭广霞 |
自然联结对大学生创造力的赋能机制 |
全天 |
46-P-005 |
陈婉东 |
新三因子述情障碍量表的编制及效度验证 ——对述情障碍内在结构的再定义 |
全天 |
46-P-006 |
方子杰 |
社交焦虑的目光回避效应:基于“真实—虚拟双路径社交加工模型”的眼动研究 |
全天 |
46-P-007 |
赵睿楠 |
偶发积极情绪增强经验性动态决策中的强化学习效应 |
全天 |
46-P-008 |
叶伟豪 |
情绪标签总是有效吗?负性情绪粒度调节情绪标签对后续认知重评的阻碍效应 |
全天 |
46-P-009 |
徐雪枫 |
结构-功能脱钩预测烟草使用障碍的成瘾严重程度:将网络功能障碍与分子特征联系起来 |
全天 |
46-P-010 |
赵文涛 |
精神分裂症伴言语性幻听听觉偏侧化优势损伤特征与临床症状的关系 |
全天 |
46-P-011 |
杨昊平 |
声音诱发闪光错觉的空间调节:基于分层漂移扩散模型的研究 |
全天 |
46-P-012 |
孙亚茹 |
协作者编码水平的差异对协作记忆的影响 |
全天 |
46-P-013 |
杨文亚 |
从人际到人机:自然接触引发人对机器人利他和偏差反应的差异化效应 |
全天 |
46-P-014 |
付思文 |
加工水平对联结记忆定向遗忘的影响 |
全天 |
46-P-015 |
张慧如 |
面孔情绪对社会性注意的影响:来自三水平元分析的证据 |
全天 |
46-P-016 |
戴丽娟 |
嗅觉功能、时间观念与认知功能在青年人与老年群体中的关系 |
全天 |
46-P-017 |
梁飞 |
统计学习的年龄差异:在儿童期稳定与在向成年过渡时增长 |
全天 |
46-P-018 |
段亚杰 |
协作如何影响自信心判断?来自价值线索的证据 |
全天 |
46-P-019 |
林永乐 |
大五人格特质在童年创伤和冲动关系间的中介作用: 在情感障碍患者中的跨诊断行为-神经通路 |
全天 |
46-P-020 |
张田雨 |
词汇加工中形、音、义激活时程的老化效应 |
全天 |
46-P-021 |
石生浩 |
青少年ADHD的脑网络功能连接异常:一项静息态fMRI元分析 |
全天 |
46-P-022 |
刘雪婷 |
短视频成瘾在大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形成中作用机制:双向因果与链式中介作用分析 |
全天 |
46-P-023 |
李希 |
青少年拒绝上学行为的心理网络特征:Glasso网络与贝叶斯网络的结合 |
全天 |
46-P-024 |
张焕琳 |
儿童青少年心理资源稀缺与合作倾向的纵向关系 |
全天 |
46-P-025 |
谭丽苹 |
从单向激励到社交互动:同伴互助教育游戏如何同步提升学习情绪、动机与学业表现? |
全天 |
46-P-026 |
赵晓旭 |
积极心理干预基本策略及实施的研究进展 |
全天 |
46-P-027 |
曲萌雨 |
父母严厉管教与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羞耻感和自我同情恐惧的链式中介效应及性别差异 |
全天 |
46-P-028 |
赵毓瑾 |
母亲密集型育儿态度与学前儿童社会能力的关系:母亲情绪劳动的中介作用 |
全天 |
46-P-029 |
夏丽婷 |
5-7岁儿童数位概念的发展及其在数学路径模型中的作用 |
全天 |
46-P-030 |
雷泽宇 |
人生意义感在累积生态风险与抑郁情绪之间起中介作用:横断面和纵向证据 |
全天 |
46-P-031 |
谭丽苹 |
从社会关系到学习动力: 人际关系如何通过自尊与生活满意度的中介作用预测中职生的学习投入 |
全天 |
46-P-032 |
杨斐帆 |
留守初中生社会适应的潜在类别转变:人际关系的预测及促进作用 |
全天 |
46-P-033 |
姜蕴珊 |
双元寻求帮助视角下情商心智模式对大学生创造力的影响 |
全天 |
46-P-034 |
赵琼 |
父母低头行为对幼儿电子媒体过度使用的影响:亲子依恋和自我控制的链式中介作用 |
全天 |
46-P-035 |
马梅芬 |
青少年抑郁-焦虑-压力与休息羞耻感关系的网络分析 |
全天 |
46-P-036 |
王学振 |
青少年数字压力的发展轨迹:数字使用因素与心理健康结果 |
全天 |
46-P-037 |
陈燕铃 |
一般信任与不确定性容忍的个体内动态关联 |
全天 |
46-P-038 |
黄钰杰 |
职业大学生网络成瘾风险的检测:基于机器学习与潜在轮廓分析 |
全天 |
46-P-039 |
印利红 |
同伴关系、冲动性人格与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纵向关系:血清素系统多基因的调节作用 |
全天 |
46-P-040 |
强秀云 |
先验知识对故意犯错的影响:基于记忆保持与知识迁移的视角 |
硕士论坛:基础心理学2 主持人:胡霜 申燕 |
13:30 |
45-O-034 |
党佳琪 |
慢性应激影响恶意创造力生成的神经生理机制 |
13:50 |
45-O-035 |
吕芃 |
多模态测量揭示生成式人工智能与人类共享“顿悟”的机制 |
14:10 |
45-O-036 |
葛春磊 |
彼之所得必为我之所失?零和博弈信念对先发制人行为的影响 |
14:30 |
45-O-037 |
钟诗雨 |
冲动性网络游戏成瘾与心理素质及社交敏感的关联:基于纵向追踪的网络分析 |
14:50 |
45-O-038 |
袁满 |
环保概念空间与颜色的隐喻表征研究 |
15:20 |
45-O-039 |
朱婧玮 |
社会等级影响亲社会行为的计算机制 |
15:40 |
45-O-040 |
代超颖 |
奖励与概率影响自我优势效应:基于知觉匹配范式的研究 |
16:00 |
45-O-041 |
叶文龙 |
视听通道复杂节奏感知差异研究:来自重音提取的视角 |
16:20 |
45-O-042 |
李满 |
背外侧前额叶通过抑制非冲突事件后干扰 介导一致性序列效应:对冲突监测理论的挑战 |
16:40 |
45-O-043 |
田杨振 |
奖赏敏感性与慢性应激的U型关系及性别的调节作用 |
博士论坛:应用心理学3 主持人:袁加锦 顾子贝 |
13:30 |
46-O-080 |
王昆鹏 |
青少年价值观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感恩和民族交融态度的链式中介作用 |
13:50 |
46-O-081 |
翁宇涵 |
情绪与动机正性先前经验对恐惧提取-消退的不同影响 |
14:10 |
46-O-082 |
张馨予 |
游戏参与中网络游戏障碍的奖损加工机制 |
14:30 |
46-O-083 |
刘东禹 |
社交奖赏刺激在网络游戏玩家中的注意优先性受游戏刺激注意偏向调节 |
14:50 |
46-O-084 |
王一杰 |
社区青少年与犯罪青少年的心理丰富度和自尊:基于中介模型与网络分析的比较研究 |
15:10 |
46-O-085 |
叶芷妤 |
女性的感知社会支持水平比男性高吗?一项包含多层次调节模型的全球元分析 |
15:40 |
46-O-086 |
王晓怡 |
感知社会(非)优绩氛围对罪错青少年污名的极化效应:加剧、缓解及价值观的调节 |
16:00 |
46-O-087 |
张军恒 |
自解释性空间整合假说——客体各向一致性与各向异性对中心朝向偏好的影响 |
16:20 |
46-O-088 |
赵海霞 |
休息羞耻对大学生问题性网络使用的影响:自我关怀的中介作用和自我控制的调节作用 |
16:40 |
46-O-089 |
杨谱 |
负性生活事件与妊娠期女性前瞻记忆的关联 |
17:00 |
46-O-090 |
任灵洁 |
“约束行为”还是”消解责任“?“预付代偿”对我国“限塑令”执行效果的影响 |
“护理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专题 4 主持人:李小妹 |
主题:患者心理评估及心理护理 组织者:李小妹 |
13:30 |
20-S-001 |
孟利敏 |
中青年乳腺癌患者化疗期间创伤后成长纵向轨迹及预测因素 |
13:50 |
20-S-002 |
沐婷玉 |
正常高值血压人群生活方式决策支持系统使用体验的质性研究 |
14:10 |
20-S-003 |
刘子政 |
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D型人格与焦虑抑郁症状的关系研究 |
14:30 |
20-S-004 |
王杏英 |
基于SOR理论的心理弹性支持干预对肺癌复发转移患者心理弹性和负性情绪的效果研究 |
14:50 |
20-S-005 |
李娟 |
肺癌患者及其家庭照顾者的二元心理适应体验:一项质性研究 |
硕士论坛:发展与教育心理学1 主持人:张珊珊 许岩 |
13:30 |
45-O-023 |
伍思艺 |
基于mHealth的亚临床ADHD正念与认知干预比较 |
13:50 |
45-O-024 |
李睿婳 |
心理韧性和归因倾向影响青少年负性情绪的形成 |
14:10 |
45-O-025 |
王蕃隆 |
父母差别对待对青少年同胞关系的预测作用:基于响应面分析 |
14:30 |
45-O-026 |
吴小艺 |
同伴孤独感与青少年问题性手机使用发展轨迹:意向性自我调节的纵向中介作用与父母温暖的调节作用 |
14:50 |
45-O-027 |
李文静 |
通向类比推理的发展路径:干扰抑制与反应抑制的独立与交互作用 |
15:10 |
45-O-028 |
宋欣然 |
父母温暖与严厉管教的联合发展轨迹与青少年孝道观念的关系研究 |
15:40 |
45-O-029 |
王欣铭 |
5~6岁儿童工作记忆中央执行系统对图形推理的影响研究 |
16:00 |
45-O-030 |
陈霖 |
交叉学习与提取练习结合对二语词汇记忆的影响 |
16:20 |
45-O-031 |
王田 |
基于机器学习的抑郁症与焦虑障碍共病的双重认知控制模式研究 |
16:40 |
45-O-032 |
yue |
学习坚毅在父母教养方式与考试焦虑之间的中介作用:一项基于网络分析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研究 |
17:00 |
45-O-033 |
李含灵秀 |
任务目标对儿童人工智能工具选择与使用策略的影响研究 |
博士论坛:应用心理学4 主持人:隋晓阳 刘晓薇 |
13:30 |
46-O-069 |
何洋 |
大学生反刍思维、焦虑和抑郁症状的关系:一项跨诊断网络分析与复制的研究 |
13:50 |
46-O-070 |
何春燕 |
肺癌患者心理灵活性与失志症候群之间的关系:一项网络分析研究 |
14:10 |
46-O-071 |
曹照雪 |
沉浸还是疏远?职场不文明行为的恢复机制研究 |
14:30 |
46-O-072 |
薛笑然 |
儿童青少年心理测评的智能化转向:AI访谈系统的构建与验证 |
14:50 |
46-O-073 |
刘欣艺 |
接受IVF-ET治疗的不孕女性创伤后应激障碍与创伤后成长的异质性研究:基于潜在剖面与网络分析的方法 |
15:10 |
46-O-074 |
秦花卉 |
质性研究对运动心理学理论建构与实践应用的贡献与反思 |
15:40 |
46-O-075 |
黎淼思 |
地位感知-关心匹配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及机制研究:领导支持的调节作用 |
16:00 |
46-O-076 |
石祎博 |
数字压力对数字囤积的影响:机制、关键因素与启动效应 |
16:20 |
46-O-077 |
刘雨桐 |
博士生“向上管理”氛围如何促进学术投入?基于工作需求-资源模型的跨层级中介机制研究 |
16:40 |
46-O-078 |
李思蕾 |
非自杀性自伤大学生情绪波动性特征-基于生态瞬时评估的证据 |
17:00 |
46-O-079 |
段妍 |
虚拟代言人还是真人?代言人与产品类型的匹配效应及其机制 |
“护理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专题 6 主持人:曹枫林 |
主题:生命早期应激与心理健康 组织者:曹枫林 |
13:30 |
20-S-006 |
黄永棋 |
母子联结与围产期抑郁的联合发展轨迹:平行的潜类别增长模型 |
13:50 |
20-S-007 |
王艳荣 |
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童年期不良经历与慢性疼痛: 昼夜节律紊乱的中介作用 |
14:10 |
20-S-008 |
孙瑶瑶 |
童年虐待对重度抑郁障碍影响的全基因组交互视角研究 |
14:30 |
20-S-009 |
张雪琨 |
不孕夫妇与自杀意念相关的风险与保护因素的独立及累积效应: 一项横断面研究 |
14:50 |
20-S-010 |
张烜 |
母亲围产期心理困扰与婴儿神经发育的关联:累积风险与敏感期 |
硕士论坛:发展与教育心理学2 主持人:张栋玲 张庆 |
13:30 |
45-O-012 |
许宁 |
从分化到趋同:不同欺凌者亚型社会地位的发展轨迹 |
13:50 |
45-O-013 |
童帅 |
创造性观点生成的认知计算机制 |
14:10 |
45-O-014 |
曲冰睿 |
动机-认知交互:个人目标与情景记忆对青少年未来情景思维发展的影响 |
14:30 |
45-O-015 |
徐若雨 |
认知冲突、互动式与接受式教学对学习障碍学生物理学习的影响:一项fNIRS的研究 |
14:50 |
45-O-016 |
段玉洁 |
可能自我对失败后学习行为的影响 |
15:10 |
45-O-017 |
胡涨鑫 |
未来自我连续性对学业成就的影响:未来取向的中介作用与年级的调节效应 |
15:40 |
45-O-018 |
张可可 |
青少年内群体偏好与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
16:00 |
45-O-019 |
冯云飞 |
感知父母学业压力对青少年抑郁焦虑的影响:一项交叉滞后网络分析 |
16:20 |
45-O-020 |
赵凯 |
父母心理控制与儿童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关系:三水平元分析及三交互调节效应检验 |
16:40 |
45-O-021 |
黄灿 |
学习障碍学生物理概念学习的神经机制:一项fNIRS研究 |
17:00 |
45-O-022 |
宋春蕊 |
自主选择对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基于分数数字线估计的研究 |
博士论坛:基础心理学1 主持人:董天天 郑玉玮 |
13:30 |
46-O-059 |
靳帅 |
错失后悔驱动最优化型决策者风险寻求的内在机制 |
13:50 |
46-O-060 |
罗晓 |
急性应激诱导大脑网络动态重构 |
14:10 |
46-O-061 |
臧鑫磊 |
基于自我介绍的多模态自尊评估方法 |
14:30 |
46-O-062 |
胡锦慧 |
协作策略影响协作提取:材料类型的调节作用 |
14:50 |
46-O-063 |
胡锦慧 |
假装遗忘能导致真的遗忘吗? ——重复假装遗忘对记忆的影响 |
15:10 |
46-O-064 |
薛雅慧 |
幼儿情绪多感觉整合的神经机制:基于fNIRS的研究 |
15:40 |
46-O-065 |
颜继敏 |
元控制神经指标(非周期性大脑活动)对同化性和适应性应对策略的预测作用——一项基于EEG和SEM模型的研究 |
16:00 |
46-O-066 |
赵晨光 |
越比较越沉迷:社会比较对网络游戏成瘾者持续意愿的影响及其神经基础 |
16:20 |
46-O-067 |
张韵唯 |
网络社交情境中表情符号情绪效价对双语者反语理解的作用:来自行为和眼动和证据 |
16:40 |
46-O-068 |
丛佩瑶 |
工作记忆表征强度影响长、短预期即刻学习判断的认知神经基础 |
“生理心理专业委员会”专题 2 主持人:王玮文 王芳 |
主题:压力韧性的机制与主动调节:心理-神经-免疫多维视角 组织者:王玮文 |
13:30 |
07-S-001 |
王闯 |
GSK3β-VRK2-线粒体轴调控抑郁症中的突触可塑性与氧化还原稳态 |
13:50 |
07-S-002 |
王芳 |
固有免疫系统与抑郁症 |
14:10 |
07-S-003 |
韩明虎 |
基于应激韧性的转化研究:KCNQ开放剂改善快感缺失和抑郁症 |
14:30 |
07-S-004 |
于书彦 |
催产素改善社交挫败所致抑郁的机制研究 |
14:50 |
07-S-005 |
游自立 |
IL-10重塑的小胶质细胞依赖于胞葬途径的增强应激韧性作用 |
15:10 |
07-S-006 |
王玮文 |
应激改变社交策略:影响因素与免疫调节 |
博士论坛:基础心理学2 主持人:赵敏芳 梁静 |
13:30 |
46-O-049 |
杨一 |
问题性和非问题性短视频用户的时间知觉 |
13:50 |
46-O-050 |
张紫荆 |
高特质抑郁女性的社会风险决策:基于分层漂移扩散模型的探索 |
14:10 |
46-O-051 |
费史恩宇 |
韧性在青少年早期的童年虐待、欺凌受害、抑郁中的保护作用:一个交叉滞后网络模型 |
14:30 |
46-O-052 |
焦志彬 |
社交媒体用户互动促进群体极化的脑间神经机制:基于fNIRS的超扫描研究 |
14:50 |
46-O-053 |
王旭东 |
情感交流影响集体公平决策中预测误差的调节作用:基于强化学习的理论视角 |
15:10 |
46-O-054 |
王飞雪 |
无创靶向刺激前额纹状体动态环路可增强奖励学习并减轻抑郁症状 |
15:40 |
46-O-055 |
王庆华 |
情绪强度对情绪标注即时和持续效应的影响:一项ERP研究 |
16:00 |
46-O-056 |
崔佳晨 |
杏仁核精细亚区动态编码恐惧情绪的神经机制 |
16:20 |
46-O-057 |
李雪宁 |
心流积极转变自我关注进而缓解焦虑的机制探究 |
16:40 |
46-O-058 |
张心茹 |
神经调控的作用机制:一项颅内电刺激与fMRI相结合的研究 |
硕士论坛:发展与教育心理学3 主持人:魏淑华 高璇 |
13:30 |
45-O-001 |
黄雨欣 |
经耳迷走神经刺激增强抑郁个体追求奖赏动机的干预机制研究 |
13:50 |
45-O-002 |
李娜 |
职前幼儿教师情绪调节灵活性与人际情绪调节的关系:一项超扫描的研究 |
14:10 |
45-O-003 |
皮诗怡 |
抑郁对青少年自杀意念的因果影响及异质性路径:基于网络分析与双机器学习 |
14:30 |
45-O-004 |
刘洋 |
父亲严厉管教与初中生网络攻击行为的关系: 自我概念和青春发育时相的作用 |
14:50 |
45-O-005 |
张璐寒 |
同伴交往中初中生焦虑及影响因素的网络分析及精准干预 |
15:10 |
45-O-006 |
张雅淇 |
父母教育焦虑、亲子关系与初中生厌学的关系——基于主客体互倚模型 |
15:40 |
45-O-007 |
杨义萌 |
能力羞耻与道德羞耻对个体捐助行为的影响 |
16:00 |
45-O-008 |
郭萌 |
青少年欺凌受害与抑郁、焦虑症状的纵向关系:基于交叉滞后网络分析模型 |
16:20 |
45-O-009 |
郭朝敏 |
不同数学焦虑分型的保护性因素与风险性因素研究 ——数学兴趣、感知教师支持、数学自我效能感、元认知策略的作用 |
16:40 |
45-O-010 |
石惠妹 |
自然缺失与青少年抑郁的关系:网络游戏成瘾的纵向中介作用 |
17:00 |
45-O-011 |
杨婷婷 |
他人情绪反应对儿童诚信行为的影响 |
“神经心理学研究专业委员会”专题 主持人:王爱君 |
主题:选择性注意与感知觉 组织者:唐晓雨 |
13:30 |
41-S-001 |
莫测 |
空间频率的适应效应对视觉尺寸和视觉形状的影响 |
13:50 |
41-S-002 |
吴琼 |
身体知道答案吗? 内感受对创造性思维的影响及干预研究 |
14:10 |
41-S-003 |
王永春 |
注意调控无意识感觉运动加工的双重机制 |
14:30 |
41-S-004 |
赵松 |
视听跨通道注意扩散的自动化程度 |
14:50 |
41-S-005 |
王爱君 |
基于通道注意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跨通道冲突 |
15:10 |
41-S-006 |
唐晓雨 |
内源性空间注意和空间预期调节多感觉整合的时程机制 |
博士论坛:基础心理学3 主持人:任衍具 张舒 |
13:30 |
46-O-039 |
郑莎 |
光生物调节诱导左右侧前额叶自发血流响应的时空特性及其对工作记忆的影响 |
13:50 |
46-O-040 |
于克欣 |
暴饮样饮酒小鼠模型中蓝斑神经元活动的性别特异性调节 |
14:10 |
46-O-041 |
张佳琪 |
爱的眸光中蕴含力量:恋人在应激下创造性问题解决的fNIRS证据 |
14:30 |
46-O-042 |
徐诺 |
个体评估偏差降低群体决策表现的认知与神经基础 |
14:50 |
46-O-043 |
黄创冰 |
未来互动预期调节反应性和主动性惩罚的计算神经机制 |
15:10 |
46-O-044 |
解纪梅 |
视觉多线程加工的神经表征 |
15:40 |
46-O-045 |
李嘉 |
动态预期塑造疼痛感知:预期强度与精度的分离性α振荡机制 |
16:00 |
46-O-046 |
尹俊婷 |
应用,而非忽略:反馈吸收与神经同步如何提升创造力 |
16:20 |
46-O-047 |
陈施豪 |
时间统计学习下的疼痛预测及神经振荡机制 |
16:40 |
46-O-048 |
张逸飞 |
谁是更好的“赌徒”?人类与大语言模型在爱荷华赌博范式中的探索与利用 |
“学校心理专业委员会”专题 1 主持人:薛朝霞 |
主题:大学生自伤自杀的影响因素及发生机制 组织者:薛朝霞 |
13:30 |
10-S-001 |
武春霞 |
家庭矛盾与青少年自杀意念:欺凌受害和独处的中介调节模型 |
13:50 |
10-S-002 |
安叶青 |
父母婚姻冲突对青少年自杀意念的影响:情绪记忆的中介作用 |
14:10 |
10-S-003 |
程萧 |
大学生童年创伤对自杀意念的影响:核心自我评价和感恩的作用 |
14:30 |
10-S-004 |
薛朝霞 |
歧视知觉和自杀意念:抑郁和OGM的中介调节作用 |
14:50 |
10-S-005 |
王诗颖 |
数字世界的隐形伤害 ——网络社会排斥对非自杀性自伤的影响及报复的调节机制 |
“学校心理专业委员会”专题 3 主持人:常淑敏 陈顺森 |
主题:青少年心理发展资源系统:多元视角与实践探索 组织者:陈顺森 |
13:30 |
10-S-006 |
廖晶晶 |
孤独特质对青少年早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性别角色认同和班级环境的链式中介作用 |
13:50 |
10-S-007 |
原子贻 |
家庭资源、幸福取向与青少年早期社会能力的发展:基于积极青少年发展观的动态视角 |
14:10 |
10-S-008 |
苏小菊 |
高中生能力倾向与学习投入的关系:发展资源系统的中介作用 |
14:30 |
10-S-009 |
吴玉龙 |
外部规范与期望对初中生学习投入的影响:一般自我概念的纵向中介作用 |
14:50 |
10-S-010 |
陈志英 |
初中生发展资源、意向性自我调节与学习投入的关系及干预 |
15:10 |
10-S-011 |
田琴 |
初中生心理发展资源与抑郁的关系:潜在剖面分析 |
“语言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专题 2 主持人:陆灵犀 |
主题:言语中的节律:从感知到产出 组织者:陆灵犀 |
13:30 |
21-S-001 |
吴梅红 |
基于语音节律-认知关联机制的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识别模型研究 |
13:50 |
21-S-002 |
高雅玥 |
快速言语处理速度的瓶颈与听觉特异性的alpha振荡 |
14:10 |
21-S-003 |
罗路 |
自发言语同步揭示层级节奏结构加工的个体差异 |
14:30 |
21-S-004 |
王茜 |
具有类脑音系-语义处理机制的语音大模型展现更优性能 |
14:50 |
21-S-005 |
封叶 |
音乐节奏对汉语语法加工的影响——来自事件相关电位的证据 |
博士论坛:基础心理学4 主持人:高路 闫秀梅 |
13:30 |
46-O-029 |
尹俪兴 |
得失框架对不同创业意向者风险决策的影响:来自行为计算建模的证据 |
13:50 |
46-O-030 |
黄润玉 |
社会拒绝如何增强记忆?基于情绪中介与脑结构-功能连接的证据 |
14:10 |
46-O-031 |
王双双 |
汉语阅读中副中央凹语义信息加工 |
14:30 |
46-O-032 |
庄凌云 |
心流体验的脑电微状态特征研究 |
14:50 |
46-O-033 |
李祥芸 |
中文惯用语加工中成分与整体的竞争:频率效应的证据 |
15:10 |
46-O-034 |
陈旻然 |
非注意盲视范式中的无意识视听多感觉整合 |
15:40 |
46-O-035 |
张乃文 |
完整自我:感知决策过程中传统文化的隐喻提升自我优先性 |
16:00 |
46-O-036 |
张培瑛 |
思维模式与反馈类型对错误加工的影响 |
16:20 |
46-O-037 |
余婕 |
从意图到行为:拖延中任务效用权衡的计算建模研究 |
16:40 |
46-O-038 |
祝艺萌 |
视听跨通道对应促进类别学习的跨通道迁移:来自成人与儿童的证据 |
“社区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专题 2 主持人:杨金花 |
主题:全生命周期发展中的心理支持系统与适应机制 组织者:李彦章 |
13:30 |
22-S-018 |
丁涛 |
学龄前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模式的行动研究 |
13:50 |
22-S-019 |
张旭哲 |
教师自主支持、未来时间洞察力、生涯探索与生涯适应力的关系研究 |
14:10 |
22-S-020 |
刘晶 |
父母支持对生涯适应力的影响:心理资本的中介与社会支持的调节 |
14:30 |
22-S-021 |
陈娜 |
社区认同对乡村居民社区责任感的影响:社区参与和亲社会行为倾向的中介作用 |
14:50 |
22-S-022 |
郭清龙 |
社区氛围与城市居民相互依存幸福感:文化认同和一般归属感的中介作用 |
博士论坛:发展心理学1 主持人:丁雪辰 贾凡路 |
13:30 |
46-O-011 |
贾薇 |
小学儿童阅读与数学技能发展的异质性:领域一般性认知能力的作用 |
13:50 |
46-O-012 |
陆天赐 |
基于可解释机器学习方法探究影响中国成年人体育锻炼参与的因素 |
14:10 |
46-O-013 |
武峻生 |
信息性约束在小学生创造性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影响 |
14:30 |
46-O-014 |
谢聪 |
团体创新思维过程中的语义网络动态交互 |
14:50 |
46-O-015 |
马昕玥 |
社会主动性与亲社会性联合发展轨迹对儿童社会、学校及心理适应的影响 |
15:10 |
46-O-016 |
王培仲 |
对立违抗障碍儿童的情绪加工缺陷及其与不同维度对立违抗障碍症状的联系:一项基于fNIRS的研究 |
15:40 |
46-O-017 |
马建平 |
识别积极独处轨迹的多层次预测因子:一种机器学习方法 |
16:00 |
46-O-018 |
丁玉婷 |
创造性教学行为和师生关系影响学生创造力的多层潜在剖面分析 |
16:20 |
46-O-019 |
王峥 |
从语义距离到CoT:基于中文大语言模型驱动创造力自动评估探究 |
“心理测量专业委员会”专题 2 主持人:温忠麟 |
主题:结构方程模型新进展 组织者:温忠麟 |
13:30 |
11-S-001 |
王孟成 |
因子分析在国内构念验证中的应用:现状与建议 |
13:50 |
11-S-002 |
王一帆 |
二阶潜增长模型标准化建模方法的比较 |
14:10 |
11-S-003 |
顾昕 |
多重中介变量的相对重要性分析 |
14:30 |
11-S-004 |
顾红磊 |
多个全局因子的探索性双因子分析: 以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为例 |
14:50 |
11-S-005 |
方杰 |
基于动态结构方程的交叉滞后模型的效应量元分析 |
15:10 |
11-S-006 |
潘俊豪 |
动态中介模型的贝叶斯分析 |
“社区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专题 4 主持人:刘视湘 |
主题:社区视角下的青年心理健康:机制、评估与干预 组织者:马建青 |
13:30 |
22-S-013 |
张杉 |
健全时间人格对创伤后成长的促进作用及其机制 |
13:50 |
22-S-014 |
刘滢 |
基于日记法探索初显成年人怀旧与社会疼痛:自我真实性和社会联结性的中介作用 |
14:10 |
22-S-015 |
董怡汝 |
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与睡眠拖延之间的关系:一个链式中介模型及干预研究 |
14:30 |
22-S-016 |
冯艺卓 |
中国青少年职业价值观量表修订 |
14:50 |
22-S-017 |
张鹏燕 |
情绪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积极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 |
博士论坛:发展心理学2 主持人:刘志远 杨鹏 |
13:30 |
46-O-001 |
郑其山 |
屏幕暴露、家庭环境与学龄前儿童认知及社会情绪发展的纵向关系:交叉滞后网络分析 |
13:50 |
46-O-002 |
刘颖 |
奖赏和效力对冲突抑制的影响 |
14:10 |
46-O-003 |
武晓茜 |
小朋友是否会为朋友或陌生人挺身而出?社交距离和年龄如何影响学龄前儿童的保护行为和意图 |
14:30 |
46-O-004 |
岳佳莹 |
从失败到倦怠:失败恐惧与失败心态对青少年学业倦怠发展轨迹的独立与交互作用 |
14:50 |
46-O-005 |
赵誉婧 |
冲突解决策略的潜类别与儿童心理和社会适应:一项潜类别转变研究 |
15:10 |
46-O-006 |
张怡然 |
青少年自我控制与睡眠问题的关系:拖延行为的中介作用 |
15:40 |
46-O-007 |
赵常芝 |
内疚减少幼儿对受害者的说谎行为:低抑制控制的增强效果 |
16:00 |
46-O-008 |
卢剑 |
支持自我控制的背外侧前额叶自发神经活动中介未来时间洞察力与拖延的关联 |
16:20 |
46-O-009 |
牛鑫晨 |
美国青少年成长型心智模式的时代变迁(2003-2023):横断历史元分析视角 |
16:40 |
46-O-010 |
丁晓凡 |
OPRM1基因、同伴侵害与青少年早期抑郁:基于动态发展视角 |
“社区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专题 6 主持人:胡瑜 |
主题: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心理研究 组织者:时勘 |
13:30 |
22-S-007 |
王大伟 |
中国文化背景下生态焦虑的测量:基于霍格生态焦虑量表的新型生态焦虑量表的开发与验证 |
13:50 |
22-S-008 |
田宝 |
基于五行人格的AI识别系统的漂浮疗法研究 |
14:10 |
22-S-009 |
崔冠宇 |
基于家-校-社的生态环境素养教育网络研究 |
14:30 |
22-S-010 |
王鹏 |
初中生生态型职业兴趣量表的开发及信效度检验 |
14:50 |
22-S-011 |
黄铃铃 |
气候变化否认调节个人价值观对亲环境行为及政策支持的作用 |
15:10 |
22-S-012 |
焦松明 |
大学生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和亲环境行为关系探究 |
“社区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专题 8 主持人:陈红、岳童 |
主题:中国化社区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组织者:吕厚超 |
13:30 |
22-S-023 |
陈梦晨 |
虚拟社区氛围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及干预策略研究 |
13:50 |
22-S-024 |
王颖 |
社区心理预防的本土化实践:三级预防与学科融合 |
14:10 |
22-S-025 |
段汇存 |
共同富裕愿望的心理结构: 基于中国乡村社区的混合方法研究 |
14:30 |
22-S-026 |
高涵 |
当代青年独处内涵的探索与验证 |
14:50 |
22-S-027 |
殷延薇 |
“和而不同,言行相符”之道:大学生君子人格的异质性及其与异见接纳的网络关系 |
15:10 |
22-S-028 |
文思雁 |
共同富裕背景下居民社区认同与社会参与的关系:社会情绪与生活满意度的中介作用 |
博士论坛:发展心理学4 主持人:袁彦 刘文娟 |
13:30 |
46-O-110 |
陈梅静 |
远端与近端压力一致性对青少年抑郁症状的非线性联合效应: 基于响应面分析的纵向研究 |
13:50 |
46-O-111 |
丛艺修 |
养育心理灵活性、婚姻满意度、心理困扰及教育焦虑的关系:一项二元追踪研究 |
14:10 |
46-O-112 |
王禹光 |
青少年早期抑郁的年龄异质性:基于核心症状与发展轨迹的证据 |
14:30 |
46-O-113 |
张明 |
歧视知觉对青少年恶意创造性行为的影响: 基于变量中心和个体中心的分析 |
14:50 |
46-O-114 |
孟莉 |
自然联结干预对青少年心理繁荣的影响: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
15:10 |
46-O-115 |
张熙 |
压力越大越拖延,还是反之?知觉压力对拖延发展影响:情绪调节的中介作用 |
15:40 |
46-O-116 |
李媛媛 |
学校氛围打破代际循环:父母童年期逆境对子女脑结构与心理健康的影响 |
16:00 |
46-O-117 |
殷瑶 |
执行功能是ADHD注意缺陷症状的机制因素:一项来自于高精度直流电刺激(HD-tDCS)临床试验的因果证据 |
16:20 |
46-O-118 |
冯萌萌 |
胜利者效应:挫折情境下成功次数影响耐挫的边界条件及心理机制 |
16:40 |
46-O-119 |
包强 |
伤人还是伤己?父亲和母亲粗暴养育与青少年欺凌和自伤的纵向关系 |
博士论坛:发展心理学5 主持人:梁九清 王凯旋 |
13:00 |
46-O-120 |
张珂 |
异化动作传递方位信息:前运动皮层的神经调控 |
13:20 |
46-O-121 |
霍方文 |
身体活动预防初中生焦虑的剂量效应与场域影响研究 |
13:40 |
46-O-122 |
王剑 |
6-17岁儿童与青少年乒乓球动作意图识别中的认知发展特点:来自行为与计算模型的证据 |
14:00 |
46-O-123 |
王恒哲 |
过犹不及:直升机教养、亲子依恋与青少年抑郁症状的交叉滞后研究 |
14:20 |
46-O-124 |
张碧滢 |
跨期选择中“隐藏零”效应的新解:注意分配的调节作用 |
14:40 |
46-O-125 |
蒋家丽 |
惯于丰奢入“俭”难:资源稀缺感知和感知顺序对抑制控制的影响 |
15:40 |
46-O-126 |
杨佳佳 |
安全性依恋中的大脑激活模式:一项有关社会线索处理的fMRI研究 |
16:00 |
46-O-127 |
孙悦阳 |
同伴群体特征对初中生学业表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
16:20 |
46-O-128 |
吴楣 |
学龄前儿童心理理论与道德判断的关系:基于CNI模型 |
16:40 |
46-O-129 |
杨继月 |
问为什么:促进儿童推理能力发展的有效工具 |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专题 1 主持人:赵静波 |
主题:不确定性时代下的心理健康 组织者:范方 |
13:30 |
13-S-001 |
范绮玲 |
叙事团体对不确定性不耐受大学生的干预研究 |
13:50 |
13-S-002 |
王佳祺 |
无法忍受不确定性的认知神经机制:一项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
14:10 |
13-S-003 |
杨华涛 |
不确定性耐受度在负性情绪与社会功能之间的桥梁作用: 基于横断面网络分析的探索 |
14:30 |
13-S-004 |
叶灏贤 |
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
14:50 |
13-S-005 |
陈小燕 |
孕妇抑郁与焦虑症状的共病轨迹:影响因素及健康结局 |
15:10 |
13-S-006 |
李媛媛 |
家庭功能调节睡眠障碍对青少年类精神病性体验的影响:一项横断面和纵向分析 |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专题 3 主持人:刘艾祎 |
主题:危机、创伤与心理健康:家庭的影响作用 组织者:安媛媛 |
13:30 |
13-S-007 |
敖露 |
初中生抑郁焦虑问题发展及其个体-环境影响因素: 基于潜在转变分析 |
13:50 |
13-S-008 |
张立颖 |
地震后儿童和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网络温度的变化 |
14:10 |
13-S-009 |
刘明宵 |
中国青少年与大学生来自家庭、同伴与教师的童年逆境模式:与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及创伤后成长的关系 |
14:30 |
13-S-010 |
陈天琪 |
亲子互动质量与儿童情绪、手机使用的动态双向关系 |
14:50 |
13-S-011 |
刘艾祎 |
童年逆境背景下大学生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不同症状轨迹的交叉滞后网络研究 |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专题 5 主持人:雷秀雅 |
主题:心理健康的多维干预:表达性治疗与自然疗愈的协同效应 组织者:雷秀雅 |
13:30 |
13-S-012 |
蒋璐 |
接力画在中国文化情境下的实践:对悲伤情绪的调节 |
13:50 |
13-S-013 |
李奥蕊 |
绘画疗法在构建大学生生态化合作学习环境中的干预作用探究 |
14:10 |
13-S-014 |
王华根 |
森林康养与自然教育融合课程开发实践 |
14:30 |
13-S-015 |
胡婉雪 |
一种针对高功能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提问技能的新型自然主义干预方法 |
14:50 |
13-S-016 |
单舒昱 |
主观生态环境建构:情景剧疗法在提升领悟社会支持中干预作用探究 ——以童年创伤经历抑郁个体为例 |
15:10 |
13-S-017 |
石昊杰 |
自然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系演化:基于网络模型的分析 |
博士论坛:发展心理学3 主持人:周楠 冯晶 |
13:30 |
46-O-020 |
刘安琪 |
步调一致还是各司其职?父母教养一致性与儿童抑郁症状的关系 |
13:50 |
46-O-021 |
张师霞 |
青少年生活目标的同伴群体社会化: 基于同伴圈子的多水平分析 |
14:10 |
46-O-022 |
卢柳柳 |
越自主越高效?任务集重置时间对自主和强制选择任务绩效的影响 |
14:30 |
46-O-023 |
赵新宇 |
亲子感知心理攻击的联合发展轨迹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及情绪启动注意控制的中介作用 |
14:50 |
46-O-024 |
罗星雨 |
AI辅助学习:聊天机器人新颖性和个体创新性的匹配与学习投入的关系 |
15:20 |
46-O-025 |
郝秀荣 |
母亲心理健康风险通过威胁与剥夺路径影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 基于五年队列数据的双重中介模型 |
15:40 |
46-O-026 |
夏卓妍 |
“理想驱动”还是“现实妥协”: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类型与积极主动就业行为的关系 |
16:00 |
46-O-027 |
王伊 |
汉语二语听觉加工的正字法效应机制及其与语言水平的关系:来自分层漂移扩散模型的证据 |
16:20 |
46-O-028 |
乔玥 |
家庭环境对于大学生抑郁的影响——领悟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 |
“网络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专题 2 主持人:牛更枫 |
主题:人工智能心理与行为 组织者:孙晓军 |
13:30 |
23-S-001 |
柳宗洲 |
建议来源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基于慈善捐赠任务的实证研究 |
13:50 |
23-S-002 |
曹鲁玉 |
内疚道歉情绪表达对生成式人工智能信任修复的影响及其机制 |
14:10 |
23-S-003 |
肖梦施 |
生成式AI使用与创新行为的关系:有调节的链式中介模型及多群组分析 |
14:30 |
23-S-004 |
金斯妤 |
感知互动性如何激发对AI的准社会浪漫:一项依恋调节与情绪机制的双线研究 |
14:50 |
23-S-005 |
李昂 |
基于多源数字行为数据的心理特征预测 |
博士论坛:发展心理学6 主持人:刘德祥 张茜 |
13:30 |
46-O-130 |
梁依谷 |
复杂问题解决的自我调节类型与其演化路径探究 |
13:50 |
46-O-131 |
叶灏贤 |
青少年无法忍受不确定性、焦虑和抑郁症状的共同发生和共同发展:来自潜在剖面分析和平行过程增长混合模型的见解 |
14:10 |
46-O-132 |
郭潮 |
父母情绪社会化与学龄早期儿童情绪调节困难:杏仁核—颞叶/尾状核功能连接的中介作用 |
14:30 |
46-O-133 |
赵钰 |
人机协同创造中特质AI焦虑对创造力的影响: 创造性元认知的调节作用 |
14:50 |
46-O-134 |
刘俊材 |
青少年冷酷无情特质与情绪问题的横纵向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
15:10 |
46-O-135 |
樊利芳 |
未充足准备时高媒体多任务经验者的任务切换优势—基于fMRI的行为与神经证据 |
15:40 |
46-O-136 |
张霞 |
群际违反情境下儿童责任感知及修复行为的发生发展特点 |
16:00 |
46-O-137 |
熊梦辉 |
预期想象负性偏向影响拖延的认知神经机制: 一项基于动态功能网络的CPM研究 |
16:20 |
46-O-138 |
任筱宇 |
学龄儿童心理行为问题p因子与阅读能力的横断及纵向关联: 年龄、青春发育与遗传风险的影响 |
“网络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专题 4 主持人:谢笑春 |
主题:数字时代的成瘾与心理适应 组织者:雷雳 |
13:30 |
23-S-006 |
李洋 |
父母低头行为与青少年心理痛苦的双向关系:基于随机截距的交叉滞后模型 |
13:50 |
23-S-007 |
张荟曈 |
预期情绪以及框架效应对网络游戏成瘾者风险决策的影响 |
14:10 |
23-S-008 |
李志强 |
儿童期心理虐待、社交焦虑与农村儿童手机成瘾:一项交叉滞后研究 |
14:30 |
23-S-009 |
房馨 |
Alpha世代错失恐惧与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的双向关系:基于 交叉滞后网络分析的研究 |
14:50 |
23-S-010 |
陈振 |
认知风格调节对手机数字刺激的自动化注意捕获 |
“网络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专题 6 主持人:张国华 |
主题:网络信息加工与人际互动 组织者:韩磊 |
13:30 |
23-S-011 |
高新航 |
人们会相信假新闻吗?回音室效应对内隐和外显信任的影响 |
13:50 |
23-S-012 |
范淏 |
受欺凌者拟人化网络头像对旁观者助人意愿的影响: 网络初始人际信任的中介作用 |
14:10 |
23-S-013 |
廖俊东 |
早期青少年网络引战动机和引战的不同形式:网络分析中的性别差异 |
14:30 |
23-S-014 |
钟丹 |
社交媒体日常分享情境下伴侣表情包回应对分享者恋爱关系满意度的影响 |
14:50 |
23-S-015 |
张甜 |
谩骂评论数量对网络欺负旁观者助人意向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
“情绪与健康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专题 1 主持人:陈润森 |
主题:AI心域:技术赋能下的心理健康评估与干预 组织者:刘正奎 |
13:30 |
24-S-001 |
赵雨晴 |
基于大语言模型(LLM)的人工智能代理对年轻人抑郁和焦虑症状的干预效果验证 |
13:50 |
24-S-002 |
雷畅 |
生态瞬时评估与大语言模型语音识别在自杀检测中的应用 |
14:10 |
24-S-003 |
杨帆 |
通过多模态数据融合建立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早期预测和症状轨迹模型: 双通道人工智能框架 |
14:30 |
24-S-004 |
屈笛扬 |
数字化时代下的心理健康问题预防及干预 |
14:50 |
24-S-005 |
姜斌祥 |
从情感计算到人工智能心理学:计算心理学的发展与研究 |
“情绪与健康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专题 3 主持人:袁加锦 |
主题: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的前沿探索: 数字时代的跨学科对话 组织者:孙岩 |
13:30 |
24-S-006 |
袁加锦 |
基于执行意图的认知重评在负性情绪中的泛化效应 |
13:50 |
24-S-007 |
宣雨阳 |
相似经历和人际距离对人际情绪调节的影响 |
14:10 |
24-S-008 |
王小琴 |
动机视角下临床抑郁患者缺乏情绪调节灵活性的表现机制 |
14:30 |
24-S-009 |
谈雅菲 |
高社交焦虑个体的情绪调节策略选择 |
14:50 |
24-S-010 |
孙岩 |
基于情绪调节框架理论的高中生抑郁水平分类预测 |
15:10 |
24-S-011 |
胡娜 |
中国儿童青少年的人际情绪调节发展特点及其适应功能的系列研究 |
“心理学质性研究专业委员会”专题 2 主持人:凌辉 |
主题:现实问题的质性心理探究 组织者:郑显亮 |
13:30 |
28-S-001 |
郑以彰 |
中国大学生躺平现象的心理内涵--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 |
13:50 |
28-S-002 |
刘书瑜 |
挑战与韧性建设:职业初期心理教师的质性探究 |
14:10 |
28-S-003 |
解智宇 |
被低估的价值——养老护理员的情绪劳动 |
14:30 |
28-S-004 |
李响 |
心理学质性研究中的综合范式及其多重主体性 |
14:50 |
28-S-005 |
张小雪 |
后天肢残者康复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及其纾解 |
15:10 |
28-S-006 |
陈慧萍 |
大学生内卷氛围的生成机制及其应对策略探究 |
“认知神经科学专业委员会”专题 2 主持人:李先春 |
主题:智能时代的群体互动 组织者:潘亚峰 |
13:30 |
29-S-001 |
刘涛 |
AI时代的创造力:一项FNIRS超扫描研究 |
13:50 |
29-S-002 |
卢春明 |
社会网络结构影响群体共识决策的认知机制及其神经基础 |
14:10 |
29-S-003 |
李先春 |
双人互动中自发性说服的行为机制与多脑神经特征研究 |
14:30 |
29-S-004 |
张思 |
高低认知投入群体在协作知识建构过程中的差异:生理与行为指标的匹配分析 |
14:50 |
29-S-005 |
冉恒月 |
线上与线下协作学习:获益相似,代价各异 |
15:10 |
29-S-006 |
成晓君 |
基于脑间同步的神经反馈促进社会联结 |
“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专题 2 主持人:伍新春、程亚华 |
主题:儿童青少年阅读理解的认知基础与环境影响 组织者:李虹 |
15:40 |
01-S-017 |
赵轶 |
阅读参与度对小学中高年级儿童叙事写作能力发展轨迹的影响 |
16:00 |
01-S-018 |
吴皖赣 |
注释策略在电子与纸质阅读中对阅读理解及认知负荷的影响差异 |
16:20 |
01-S-019 |
王孜若 |
方言经验对儿童阅读流畅的影响及其机制 |
16:40 |
01-S-020 |
鲍敏 |
汉语听障儿童语义流畅性的特点及其对词汇广度和词汇深度的影响 |
17:00 |
01-S-021 |
蒋梦雯 |
文本理解的视听通道差异及其对思维方式的影响 |
17:20 |
01-S-022 |
程亚华 |
小学生构词意识的发展及在阅读中的作用 |
“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专题 4 主持人:邢淑芬 |
主题:困境下的青少年发展:内外化问题的“遗传-神经-心理”机制及干预 组织者:刘霞 |
15:40 |
01-S-023 |
李翘而 |
睡眠模式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 |
16:00 |
01-S-024 |
刘金梦 |
情绪反应性与认知控制不平衡影响青少年重复性自伤:来自响应面和ERP的证据 |
16:20 |
01-S-025 |
高叶淼 |
亲子冲突、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和外化问题的发展级联关系 |
16:40 |
01-S-026 |
王晖 |
高于日常的人际伤害与青少年自伤的关系:来自密集追踪的证据 |
17:00 |
01-S-027 |
张云运 |
朋友数量对青少年受欺凌和自伤行为关系的调节作用差异:来自两项追踪队列的时间滞后分析 |
17:20 |
01-S-028 |
刘霞 |
人际暴力与多巴胺系统基因对青少年双伤害行为的影响及机制: 基于“多基因-内表型-共发性”视角 |
“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专题 6 主持人:姜英杰 |
主题:元认知与学习专题研讨会 组织者:司继伟 |
15:40 |
01-S-029 |
李天睿 |
母亲养育支架与儿童计划、数学能力的纵向关系 |
16:00 |
01-S-030 |
张琪 |
认知负载转移对多任务中任务表现及元认知准确性的影响 |
16:20 |
01-S-031 |
于晓 |
中国小学生学习焦虑与学习投入的双向作用机制: 同伴关系的影响 |
16:40 |
01-S-032 |
杨春亮 |
好学者并非好监控者:学习能力与监控准确性之间的负相关关系 |
17:00 |
01-S-033 |
胡艳梅 |
社会工作记忆群际差异的计算及神经机制: 群际奖赏的调节作用 |
17:20 |
01-S-034 |
黄碧娟 |
执行功能的电生理学特征对童年中期儿童数学学习焦虑的预测作用:ERPs和EEG证据 |
“发展心理专业委员会”专题 1 主持人:赵立 |
主题:诚信行为发展与作弊干预:从儿童到大学生 组织者:赵立 |
15:40 |
02-S-040 |
张格格 |
有人和无人监考对大学生考试诚信行为的影响:一项双盲随机对照现场实验研究 |
16:00 |
02-S-041 |
王子怡 |
文化价值观在成就目标与学业作弊行为关系中的调节作用:一项元分析 |
16:20 |
02-S-042 |
李心妍 |
儿童早期言语智力与作弊行为的关系及教育启示 |
16:40 |
02-S-043 |
彭俊杰 |
儿童坚持性与作弊行为之间的双向负相关关系 |
17:00 |
02-S-044 |
郑怡 |
儿童早期作弊与诚信行为的高一致性:发展规律与干预效果 |
17:20 |
02-S-045 |
毛海盈 |
信任对儿童诚信行为的影响 |
“发展心理专业委员会”专题 3 主持人:曹丛 |
主题:儿童青少年心理社会适应的遗传与环境机制:时间、时机和时长 组织者:曹衍淼 |
15:40 |
02-S-046 |
陈翩 |
宿舍人际关系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及其机制:一项多基因×环境–脑–行为研究 |
16:00 |
02-S-047 |
李曦 |
同伴拒绝、多巴胺系统基因与童年晚期至青少年早期亲社会行为:基于发展视角 |
16:20 |
02-S-048 |
岳欣怡 |
青少年早期焦虑-抑郁共发的亚类别及稳定性:多巴胺系统基因与教养行为的交互作用 |
16:40 |
02-S-049 |
王朝冉 |
催产素受体基因甲基化调节早期而非近期虐待对青少年焦虑的影响:虐待暴露时间的重要性 |
17:00 |
02-S-050 |
田相娟 |
HPA轴系统基因、远端消极教养与近端同伴侵害对青少年抑郁症状的影响:一项追踪研究 |
17:20 |
02-S-051 |
迟晓慧 |
消极教养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非线性时间累积效应:5-羟色胺系统多基因的调节作用与意志控制的中介作用 |
“发展心理专业委员会”专题 5 主持人:倪萍萍 |
主题:孤独症儿童的社会信息加工与沟通机制 组织者:易莉 |
15:40 |
02-S-052 |
华子慧 |
孤独症儿童口语理解中的预测效率与渐进加工策略:眼动追踪研究 |
16:00 |
02-S-053 |
王乾东 |
孤独症儿童对面孔的注意选择机制:社会性奖赏与威胁驱动的注意 |
16:20 |
02-S-054 |
倪萍萍 |
学龄期孤独症家庭的亲子沟通特征及其在家庭韧力生成中的作用 |
16:40 |
02-S-055 |
郑杰威 |
眼睛还是意图:孤独症儿童对眼部加工异常的机制研究 |
17:00 |
02-S-056 |
李天碧 |
孤独症儿童对他人疼痛的感知与亲社会行为:情绪面孔的调节作用 |
“发展心理专业委员会”专题 7 主持人:谢瑞波 |
主题:家庭教养与亲子关系的发展特征及其对子女适应的影响 组织者:伍新春 |
15:40 |
02-S-057 |
金盈楹 |
隔代怨,育儿倦:隔代教养冲突、情绪失调与养育倦怠的主客体互倚分析 |
16:00 |
02-S-058 |
邹盛奇 |
父母协同教养行为的发展特点及其对幼儿问题行为的影响 |
16:20 |
02-S-059 |
詹泽松 |
亲子关系模式对青少年情绪调节能力的纵向影响研究 |
16:40 |
02-S-060 |
石佳霖 |
感知父母性别角色教养态度对青少年抑郁和焦虑发展轨迹的影响 |
17:00 |
02-S-061 |
刘思含 |
关系越近越不准确?亲子亲密度如何影响共情准确性 |
“发展心理专业委员会”专题 9 主持人:张瑞平 |
主题:困境儿童的心理健康 组织者:张瑞平 |
15:40 |
02-S-062 |
张瑞平 |
农村回流儿童品格的异质性发展及生态影响因素:一项潜在转变研究 |
16:00 |
02-S-063 |
何姗姗 |
以需求为导向的城市困境儿童家庭支持服务范式: 中国本土制度实践与挑战 |
16:20 |
02-S-064 |
王雪霏 |
线上自主学习的积极教养项目对流动儿童父母教养行为 的有效性研究 |
16:40 |
02-S-065 |
王磊 |
社会阶层成长型心智与高中生心理健康:毅力的中介作用与回流经历的调节作用 |
17:00 |
02-S-066 |
臧嘉妮 |
父母外出如何影响青少年孤独感? 拒绝敏感性和友谊质量的作用 |
“发展心理专业委员会”专题 11 主持人:刘文 |
主题:困境儿童发展与心理健康促进 组织者:刘文 |
15:40 |
02-S-067 |
王道阳 |
困境儿童及大学生的AI类社会支持量表的编制和效度验证 |
16:00 |
02-S-068 |
谢明珺 |
困境儿童的心理与行为健康:皮质醇日常节律的中介作用 |
16:20 |
02-S-069 |
纪林芹 |
困境儿童青少年的内外化问题共发模式及消极生活事件的影响 |
16:40 |
02-S-070 |
李翰启 |
损害还是促进? 早期逆境对成年个体认知功能的影响 |
17:00 |
02-S-071 |
赵改 |
学龄儿童人格与心理行为问题p因子的动态关系:一项三年追踪研究 |
17:20 |
02-S-072 |
刘文 |
留守儿童社会适应发展的纵向研究及相关影响因素 |
“发展心理专业委员会”专题 13 主持人:伍珍 |
主题:社会互动中的信息加工与行为机制 组织者:李燕芳 |
15:40 |
02-S-079 |
张悠然 |
青少年道德印象更新中的注意力分配与不道德允许的出现 |
16:00 |
02-S-080 |
柴乔 |
什么是礼物?关系取向在儿童与成人礼物认知中的核心作用 |
16:20 |
02-S-081 |
张旭然 |
信息提供者社会地位对儿童选择性信任的影响 |
16:40 |
02-S-082 |
吕丹诺 |
儿童对回应时机中社会承诺可信度的判断及其与心理理论的关系 |
17:00 |
02-S-083 |
王文心 |
宽容还是不宽容?心理理论促进儿童选择性执行公平规范 |
“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分组展贴报告 |
全天 |
01-P-001 |
张傲雪 |
高中生焦虑抑郁的类别转变:一项潜在转变分析 |
全天 |
01-P-002 |
杨涤 |
师生冲突背景下父母立场对青少年学习投入的影响 |
全天 |
01-P-003 |
冉博文 |
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大学生情感教育的态度结构:外显与内隐测量的整合研究 |
全天 |
01-P-004 |
曾茜 |
课程思政材料内容和自我卷入下不同水平道德提升感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
全天 |
01-P-005 |
刘柯欣 |
负性生活事件对初中生学业成就的影响:自我同情和学业自我效能感的链式中介作用 |
全天 |
01-P-006 |
李晓溪 |
大学生思政课态度:争议与策略 |
全天 |
01-P-007 |
李甜 |
“张弛有度”促创造?玩兴氛围与大学生创新团队创造力的倒U型关系 |
全天 |
01-P-008 |
李欣雨 |
“玩”出创造力?玩兴与创造力的跨层关系 |
全天 |
01-P-009 |
林春霞 |
中期测试时间对类别学习前向测试效应及元认知监测的影响 |
全天 |
01-P-010 |
李晓冉 |
基于网络分析的小学生网络受欺负与抑郁症状关系研究 |
全天 |
01-P-011 |
吴俊儒 |
儿童观看教育视频时的眼动特征与执行功能关联:基于兴趣区域的眼动追踪研究 |
全天 |
01-P-012 |
王雨琳 |
高中生内卷与内化问题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
全天 |
01-P-013 |
俞诗悦 |
家庭数学活动和托班幼儿基数能力的关系研究:抑制控制的调节作用 |
全天 |
01-P-014 |
李嘉玮 |
父母自主支持与学习投入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及干预研究 |
全天 |
01-P-015 |
陈越 |
父母教育焦虑的结构、潜在剖面及人口学因素的预测 |
全天 |
01-P-016 |
张林馨 |
青少年社会推理的潜在类别及其社会情感体验的差异性分析 |
全天 |
01-P-017 |
于启明 |
“胜而骄,败而馁”:自恋敏感性在父母教养与青少年内外化问题之间的中介作用 |
全天 |
01-P-018 |
李江浩 |
数字参与对农村青少年学业适应的动态影响:基于网络分析方法 |
全天 |
01-P-019 |
丁典典 |
社会情感能力对班主任职业倦怠的影响: 心理韧性和成长型思维的多重中介 |
全天 |
01-P-020 |
张叶 |
适应负荷与欺凌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社会流动信念的调节作用 |
全天 |
01-P-021 |
任屹 |
社区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青少年内化症状的影响:青春期发育轨迹的中介作用 |
全天 |
01-P-022 |
孙琳丹 |
慢性压力条件下社会流动信念与环境敏感性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
全天 |
01-P-023 |
张可可 |
大学生内群体偏好与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
全天 |
01-P-024 |
刘小燕 |
学校联结与高中生学业情绪的关系:心理弹性和自我效能感的链式中介作用 |
全天 |
01-P-025 |
田昊 |
青少年未来时间洞察力对学业倦怠的影响:一个链式中介模型 |
全天 |
01-P-026 |
陈琳 |
民航飞行教员心理复原力胜任情况研究——一项来自中国民航大学飞行分校的数据报告 |
全天 |
01-P-027 |
汪海彬 |
教育数字化转型下教师情感素养的问卷编制 |
全天 |
01-P-028 |
祖琳 |
感知的教师数学性别刻板印象与女生数学焦虑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 |
全天 |
01-P-029 |
朱静怡 |
社会性冲突的隐性价值:儿童同伴协作与AI协作的等效创造力效应及过程机制 |
全天 |
01-P-030 |
王乙 |
中国大陆学生的创造性倾向:基于211项原始研究的元分析 |
全天 |
01-P-031 |
李艳萍 |
基于社会比较的评价方式对个体情绪体验的影响 |
全天 |
01-P-032 |
陈雪飞 |
大学生日常生活中自我控制冲突、策略使用的类型及测量 |
全天 |
01-P-033 |
李倩 |
学业焦虑的学科特异性与教学影响: 基于十年文献计量与元分析的系统研究 |
全天 |
01-P-034 |
陈庆华 |
成长型思维、心理韧性与中学生学业倦怠的关系及干预研究 |
全天 |
01-P-035 |
马丽平 |
家师合作和青少年学业发展:采用面板网络分析方法理解动态关联模式 |
全天 |
01-P-036 |
汪海彬 |
情绪感染能力对教师第三方利他行为的影响:来自行为和脑电的证据 |
全天 |
01-P-037 |
章翠娟 |
父母情感温暖和焦虑性教养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影响机制研究 |
全天 |
01-P-038 |
刘高扬 |
初中生厌学的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基于个体中心 |
全天 |
01-P-039 |
刘春雷 |
运用网络分析与潜在剖面分析探究创造力与人格的多维联系 |
全天 |
01-P-040 |
刘春雷 |
基于元分析和机器学习的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影响因素分析 |
全天 |
01-P-041 |
李琳 |
大学生学业倦怠的异质性研究:基于模糊算法的软聚类分析 |
全天 |
01-P-042 |
曾婉婷 |
卸载媒介与卸载方式对个体记忆及元记忆监测的影响 |
全天 |
01-P-043 |
林娟 |
成就情绪对文本理解和元理解的影响及其干预研究 |
全天 |
01-P-044 |
许雯淇 |
父母教养方式的潜在类别与大学生创造力倾向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
全天 |
01-P-045 |
王云霄 |
职业生涯规划视角对大学生学习动力的干预研究 |
“发展心理专业委员会”专题 15 主持人:王福兴 |
主题:数智化环境与社会互动中儿童的信任与社会学习 组织者:朱莉琪 |
15:40 |
02-S-073 |
曹馨允 |
你会相信一个犯错的机器人吗?机器人犯错对儿童信任的影响 |
16:00 |
02-S-074 |
万萦佳 |
信息传递方式对儿童学习偏好的影响 |
16:20 |
02-S-075 |
张璟 |
同伴冲突中幼儿对合作导向策略的选择性学习:言语建议与行为示范的效果 |
16:40 |
02-S-076 |
童钰 |
4-8岁儿童对网络信息的选择性信任:先前知识经验的作用 |
17:00 |
02-S-077 |
汤玉龙 |
美颜会改变成人和儿童基于面孔的信任评价吗? |
17:20 |
02-S-078 |
李婷玉 |
有无冲突情境下智能语音助手的解释类型对4~6岁幼儿知识性信任与信念修正的影响 |
“积极心理学研究专业委员会”专题 主持人:张潮 |
主题:敬畏的多维效应 组织者:张潮 |
15:40 |
33-S-001 |
吕一超 |
并非自我变小,而是回归安静?敬畏特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机制:一项纵向研究 |
16:00 |
33-S-002 |
张炜 |
童年创伤对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
16:20 |
33-S-003 |
樊梦君 |
敬畏对创造性思维的影响——注意范围的中介和自我损耗的调节 |
16:40 |
33-S-004 |
王明霞 |
敬畏对研究生学业压力的影响—生命意义感的中介作用和导师指导风格的调节作用 |
17:00 |
33-S-005 |
宋金泽 |
从敬畏到保护:链式中介揭示亲环境行为的情感动力机制 |
“校园欺凌与暴力防治专业委员会”专题1 主持人:刘俊升 |
主题:多水平同伴关系与青少年发展 组织者:陈亮 |
15:40 |
35-S-013 |
孙琰 |
青少年社会支配性目标的发展趋势及班级同伴关系网络特征的影响:一项追踪研究 |
16:00 |
35-S-014 |
丁雯 |
青少年早中期友谊数量和友谊质量的双向关系 |
16:20 |
35-S-015 |
王占强 |
5-羟色胺系统基因与同伴关系影响青少年焦虑抑郁共发的认知机制:基于双因子模型的分析 |
16:40 |
35-S-016 |
张梦园 |
青少年早期受欢迎度对主动性攻击、反应性攻击的影响:地位不安全感、社会支配性目标的调节作用 |
17:00 |
35-S-017 |
潘斌 |
“Popularity”最佳中文译词探析:概念界定与相关因素 |
17:20 |
35-S-018 |
杨彤 |
认知控制与主动性攻击的关系:道德和金钱认同的调节作用 |
“发展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分组展贴报告 |
全天 |
02-P-001 |
张心怡 |
敬畏与高中生压力知觉的纵向关联: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
全天 |
02-P-002 |
敖日格乐 |
替代性排斥量表的编制 |
全天 |
02-P-003 |
吴紫玥 |
初中生自我同一性与生命意义感的纵向关系:一项交叉滞后分析 |
全天 |
02-P-004 |
王丹萍 |
亲子分离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亲子亲合和隔代亲合的动态相互作用 |
全天 |
02-P-005 |
连阳宇 |
家庭多水平因素对学龄儿童对立违抗障碍症状的作用: 基于发展级联模型的追踪研究 |
全天 |
02-P-006 |
杨欣慧 |
青少年友谊质量的潜在亚组转变:留守类别与性别的作用 |
全天 |
02-P-007 |
谢昀倍 |
儿童策略性自私行为发展:情境信息、认知能力与动机倾向的协同作用研究 |
全天 |
02-P-008 |
薛笑然 |
中国成人抑郁情绪发展轨迹的潜在类别及影响因素 |
全天 |
02-P-009 |
张博凡 |
悲伤、愤怒反刍在小学儿童欺凌受害与抑郁症状双向关系中的作用:一项随机截距交叉滞后研究 |
全天 |
02-P-010 |
李依薇 |
中国初中生和高中生学业倦怠及其心理社会相关因素的网络分析:自我同情、教师支持与家庭凝聚力 |
全天 |
02-P-011 |
余正哲 |
社会情感能力对青少年旁观者保护行为的影响:同伴接纳的中介作用 |
全天 |
02-P-012 |
邹佳 |
暴力电子游戏接触对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敌意归因偏向与道德推脱的链式中介作用 |
全天 |
02-P-013 |
刘弋加 |
青少年责任感与家长学业关注的随机截距交叉滞后分析 |
全天 |
02-P-014 |
程思梦 |
“高智商”为何“低防御”? 大学生电信网络诈骗易感性潜在类别及其影响因素 |
全天 |
02-P-015 |
王玉丽 |
儿童早期母亲将心比心的发展轨迹前因及结果:基于变量中心和个体中心视角 |
全天 |
02-P-016 |
王赛 |
气质和家庭养育环境对5~11岁儿童语言发展轨迹的影响 |
全天 |
02-P-017 |
张孟可 |
依恋安全启动影响情绪冲突控制的时程特征:依恋风格的调节作用 |
全天 |
02-P-018 |
郭诗悦 |
不同媒介下儿童阅读参与和脑激活的差异及影响因素:基于fNIRS超扫描的研究 |
全天 |
02-P-019 |
张洁 |
中国青少年朋友交往的潜在类型转变:父母监控和学校归属感的作用 |
全天 |
02-P-020 |
邱少劼 |
不同水平宏观环境与家庭环境之间的不匹配对青少年内化问题的影响 |
全天 |
02-P-021 |
刘一颍 |
欺凌条目的情绪分化效应:网络分析揭示传统与网络欺凌对青少年负面情绪的差异化影响 |
全天 |
02-P-022 |
赵成佳 |
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与拒学的双向关系:交叉滞后与随机截距交叉滞后模型差异 |
全天 |
02-P-023 |
刘慈航 |
童年流动经历对童年不良经历体验与抑郁症状内部关联的影响:基于症状网络分析的研究 |
全天 |
02-P-024 |
刘桂香 |
社会排斥、拒绝敏感性、孤独感与大学生手机冷落行为的关系:基于变量中心和个体中心视角 |
全天 |
02-P-025 |
刘花 |
机器学习在校园欺凌旁观行为识别和预测中的应用 |
全天 |
02-P-026 |
杨 玲 |
汉语序数词中的自我优势效应 |
全天 |
02-P-027 |
杨微萍 |
Emoji影响中性句子情绪感知的ERP证据 |
全天 |
02-P-028 |
黄梓怡 |
基于SNAP-IV与静态平衡控制参数的ADHD儿童冲动性-姿势稳定性具身机制研究 |
全天 |
02-P-029 |
蒋小莉 |
亲子冲突和初中生外化问题行为的双向关系:心理灵活性的中介作用 |
全天 |
02-P-030 |
魏川馨 |
同伴侵害对高中生抑郁的影响:心理僵化和侵入性反刍的链式中介作用 |
全天 |
02-P-031 |
王华 |
普通高中生生涯管理能力测评指标体系 构建研究 |
全天 |
02-P-032 |
王申悦 |
粗暴养育对青少年抑郁情绪的纵向影响: 基于交叉滞后网络分析的机制研究 |
全天 |
02-P-033 |
孙弘毅 |
早期环境风险与出生至青少年时期的内化与外化问题的动态发展: 来自英国出生队列的纵向证据 |
全天 |
02-P-034 |
张子妍 |
亲子关系质量的潜在类别转变——学业成绩的影响 |
全天 |
02-P-035 |
初伟 |
小学生数学焦虑–学业表现的类型建构:精准干预的探索性基础 |
全天 |
02-P-036 |
马静薇 |
家庭中个体和二元子系统之间的双向动态:教养倦怠、亲子互动和感知教养支持的作用 |
全天 |
02-P-037 |
钟贵英 |
道德推脱在移情与青少年亲欺凌旁观行为之间的作用:中介还是调节? |
全天 |
02-P-038 |
张杰 |
童年期心理虐待对人际评价信息注意偏向的影响 |
全天 |
02-P-039 |
李艳 |
社交机器人心理能动性对3岁、5岁幼儿道德判断和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
全天 |
02-P-040 |
王宵悦 |
凝聚还是疏离:亲子亲密一致性与家庭认同/学校归属感的关联 |
全天 |
02-P-041 |
杨慧芳 |
初中生媒体多任务行为对抑制控制的影响 |
全天 |
02-P-042 |
陈刘昕 |
汉语阅读障碍儿童的听写缺陷及影响因素研究 |
全天 |
02-P-043 |
李乐延 |
听觉诱发电位与后续接受性语言发展的预测:孤独症前瞻性兄弟姐妹研究 |
“校园欺凌与暴力防治专业委员会”专题3 主持人:张良 |
主题:校园欺凌中的被动旁观者和积极保护者 组织者:张文新 |
15:40 |
35-S-019 |
马玉鑫 |
青少年早期p因子的发展及其与同伴侵害的动态关联 |
16:00 |
35-S-020 |
孔秦贤 |
积极保护、冷漠旁观与欺凌受害之间的双向关系:道德推脱的纵向中介作用与性别差异 |
16:20 |
35-S-021 |
马耀晶 |
领悟社会支持、共情与青少年保护行为:个体内视角的纵向关系分析 |
16:40 |
35-S-022 |
田鑫 |
晚期儿童的传统和网络欺凌旁观行为:剖面、转换及其与社会心理适应的关系 |
17:00 |
35-S-023 |
曾雪琪 |
儿童青少年同伴保护行为与受欺凌之间关系的发展差异:一项纵向交叉滞后网络分析 |
“行为与健康心理学研究专业委员会”专题1 主持人:林丹华 ,甘怡群 |
主题:数智化时代的韧性科学:从机制分析到智能干预 组织者:林丹华 |
15:40 |
36-S-006 |
甘怡群 |
压力韧性:神经基因和基因机制与AI赋能的干预 |
16:00 |
36-S-007 |
姜佟琳 |
超越当下:敬畏如何通过时间抽离提升心理韧性 |
16:20 |
36-S-008 |
唐鑫 |
学业抗逆与社会情感能力抗逆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机器学习与倾向分重加权的分析 |
16:40 |
36-S-009 |
陈斌斌 |
青少年自我关怀、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
17:00 |
36-S-010 |
林丹华 |
家庭逆境不可预测性与儿童韧性发展:学校积极心理环境的作用 |
“普通心理和实验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分组展贴报告 |
全天 |
04-P-001 |
王璐瑶 |
金钱奖赏对时间维度客体注意的调节效应 |
全天 |
04-P-002 |
阎佳玥 |
alpha节律在注意瞬脱中的双重作用:基于阶梯范式和经典范式的行为证据 |
全天 |
04-P-003 |
林丹 |
地表重力先验信息对视觉遮蔽条件下运动预测的影响 |
全天 |
04-P-004 |
范泸月 |
时间不确定性对视听整合时间窗的影响 |
全天 |
04-P-005 |
冯迎迎 |
运动信息的矢量分解对时机判断的影响 |
全天 |
04-P-006 |
夏源 |
大学生心理求助污名的内隐-外显分离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全天 |
04-P-007 |
姜雯 |
童年创伤个体负性情绪时间进程的特点:基于动态评估的实验研究 |
全天 |
04-P-008 |
彭怀栋 |
语境预测性和预视信息对小学低年级 儿童阅读加工的影响 |
全天 |
04-P-009 |
王达 |
高低知觉负荷对序列依赖效应的影响 |
全天 |
04-P-010 |
陈崇杰 |
高自闭特质个体的早期晚期社会性注意特点 |
全天 |
04-P-011 |
陈扬 |
传达对象记忆与来源记忆中的元认知判断:学习判断是否反映真实表现? |
全天 |
04-P-012 |
周梦雨 |
目标激活概率提示效应及其机制 |
全天 |
04-P-013 |
贾良智 |
部分共享的数量系统:空间、数字与时间算术加工中分离的视觉空间与感觉运动机制 |
全天 |
04-P-014 |
曹艺轩 |
完全睡眠剥夺后抑制控制任务的核心受损:来自漂移扩散模型的证据 |
全天 |
04-P-015 |
于睿 |
傣族双语大学生的认知控制优势研究:基于Flanker任务与ERP的证据 |
全天 |
04-P-016 |
刘煜 |
认知负荷和时间结构对碰撞时间估计的影响 |
全天 |
04-P-017 |
吴姗姗 |
生成式人工智能交互模型中高空操作对记忆整合的影响 |
全天 |
04-P-018 |
杜依珂 |
整体构型与局部运动对生物运动拍子同步的作用 |
全天 |
04-P-019 |
海敏 |
手部动作切换的序列效应模式 |
全天 |
04-P-020 |
肖平 |
虚假真实效应的影响因素及元认知干预研究 |
“人格心理学研究专业委员会”专题 主持人:夏凌翔 |
主题:攻击的心理与神经机制 组织者:夏凌翔 |
15:40 |
15-S-001 |
潘玥安 |
欺凌受害和愤怒沉浸对积极攻击结果预期发展变化的系列级联效应 |
16:00 |
15-S-002 |
魏佳明 |
宜人性、积极攻击结果预期、道德推脱和攻击的关系 |
16:20 |
15-S-003 |
权方英 |
敌意归因偏向在马基雅维利主义与社会攻击关系中的作用及tDCS干预研究 |
16:40 |
15-S-004 |
王治新 |
受欺凌亚型对儿童青少年大脑皮层分层发育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 |
17:00 |
15-S-005 |
朱文凤 |
主动性攻击的认知计算神经机制 |
“正念心理学研究专业委员会”专题1 主持人:徐慰 |
主题:正念对情绪行为问题的作用 组织者:刘兴华 |
15:40 |
39-S-006 |
陈东阳 |
线上正念干预缓解情绪困扰的临床效果与成本效益:一项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 |
16:00 |
39-S-007 |
丁絮 |
正念、焦虑症状与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之间的关系:情绪表达灵活性的纵向中介作用 |
16:20 |
39-S-008 |
谢为伊 |
正念艺术疗法对女大学生情绪困扰及自我关怀的影响: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
16:40 |
39-S-009 |
余思 |
拒绝敏感性与青少年焦虑和抑郁的变化轨迹:特质正念的调节作用 |
17:00 |
39-S-010 |
徐慰 |
短时正念诱导能否增加健康人群的酒精成瘾风险? |
“工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分组展贴报告 |
全天 |
05-P-001 |
杨钞操 |
航空工匠安全行为的形成——个体不稳定性突显安全领导效能 |
全天 |
05-P-002 |
朱欢 |
反应抑制能力对飞行员失速改出效能的影响及tDCS增强训练机制 |
“医学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分组展贴报告 |
全天 |
06-P-001 |
刘梅 |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动机缺损-基于自述故事任务的研究 |
全天 |
06-P-002 |
秦亚轩 |
童年期逆境和近期生活压力事件与青少年抑郁的关系: 奖赏反应性的调节作用 |
全天 |
06-P-003 |
甘淑珍 |
儿童青少年SAD的视听整合与症状的关系以及外界影响因素 —来自脑电研究的证据 |
全天 |
06-P-004 |
唐美倩 |
不同类型童年创伤影响抑郁的路径机制:非适应性情绪调节与自传体记忆过度概括化的中介作用 |
全天 |
06-P-005 |
李兰 |
探讨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护理干预措施对脑转移瘤免疫治疗患者认知与负性情绪的影响 |
全天 |
06-P-006 |
桂洁 |
童年创伤对中国大学生网络游戏障碍与矢志症状表现的影响:来自症状网络分析的启示 |
全天 |
06-P-007 |
郑凯莉 |
首发未服药抑郁症患者转换功能受损的神经机制:基于情绪与非情绪性任务转换的脑电证据 |
全天 |
06-P-008 |
龚艳 |
正念训练对肿瘤专科护士职业倦怠的干预效果及脑电机制影响 |
全天 |
06-P-009 |
陈鸿辉 |
多种慢性病共病与中老年人抑郁症状新发风险:基于CHARLS数据的生存分析研究 |
全天 |
06-P-010 |
兰金滢 |
不同抑郁水平个体抑制控制功能及fNIRS脑血流动力学特征研究 |
全天 |
06-P-011 |
郝彩虹 |
脂联素参与肠易激综合征内脏高敏感的作用机制研究 |
全天 |
06-P-012 |
蒋宝莹 |
创伤后应激障碍与重性抑郁共病模型的构建及AMPARs的分子机制研究 |
全天 |
06-P-013 |
沈雨琦 |
使用机器学习对伴有或不伴有自杀意念的首发未用药的抑郁症(MDD)患者的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NIRS)信号进行分类 |
全天 |
06-P-014 |
李琳 |
经颅电刺激对精神分裂患者注意偏向的影响 |
全天 |
06-P-015 |
柯追 |
新冠疫情背景下医务人员职业倦怠与抑郁的情况及关联研究 |
“决策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专题 2 主持人:陈志琴 |
主题:助推干预的跨情境应用:从健康饮食到社会公益 组织者:陈志琴 |
15:40 |
17-S-005 |
梁竹苑 |
中国民众器官捐献登记的心理因素及助推策略:基于文本分析和在线实验的研究 |
16:00 |
17-S-006 |
贾舒越 |
绿色消费助推新路径:基于选项利益和成本的分区启动 |
16:20 |
17-S-007 |
王天鸿 |
从“我”到“我们”:群体炫耀对利他炫耀的助推作用 |
16:40 |
17-S-008 |
马家涛 |
提升婚育意愿:以中国方案解中国难题 |
17:00 |
17-S-009 |
郑蕊 |
未来导向与社会规范的差异性依从 |
17:20 |
17-S-010 |
陈志琴 |
镜子助推:促进健康饮食的简单方式 |
“普通心理和实验心理学研究专业委员会”专题 2 主持人:张丽 |
主题:情绪、成瘾及时间知觉 组织者:尹华站 |
15:40 |
04-S-011 |
尹华站 |
自我意识情绪影响时距知觉的潜在机制:唤醒和注意网络的中介作用 |
16:00 |
04-S-012 |
田宇 |
奖赏失控与认知失调:社交媒体成瘾者时间知觉异常的双神经环路机制 |
16:20 |
04-S-013 |
陈洋 |
超越唤醒与效价:生存相关性影响时距知觉的元分析 |
16:40 |
04-S-014 |
张明明 |
药物成瘾者的内在神经时间尺度 |
“生理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分组展贴报告 |
全天 |
07-P-001 |
吴慧怡 |
趋避冲突决策相关的aPVT神经元亚群的特异性标记及其特征研究 |
全天 |
07-P-002 |
周园 |
前庭功能、注意力对空中交通管制任务绩效影响的具身交互效应 |
全天 |
07-P-003 |
李文静 |
青少期膳食补充ω-3多不饱和脂肪酸提高成年后创伤韧性并改善PTSD样记忆与情绪 |
“体育运动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分组展贴报告 |
全天 |
08-P-001 |
刘艺芃 |
赛前心理准备:智能技术与数据驱动的竞技优化路径 |
全天 |
08-P-002 |
李坤 |
体育运动领域正念训练的研究热点及发展动态的可视化分析 |
全天 |
08-P-003 |
赵忠琪 |
自然舞蹈情境下视听节奏整合的模态依赖性 |
全天 |
08-P-004 |
宋亚楠 |
趋近动机积极情绪对排球运动员选择性注意的影响—一项ERP研究 |
全天 |
08-P-005 |
李天思 |
有氧运动对女大学生负性情绪的调节作用——身体意向的中介作用 |
全天 |
08-P-006 |
李天思 |
具身认知理论下开放式运动对大学生注意分配的影响 |
全天 |
08-P-007 |
颜婧祎 |
学校归属感与县域中学生问题性手机使用: 抑郁的中介作用与体育锻炼的调节作用 |
全天 |
08-P-008 |
万喆 |
感知到动作:视觉-运动工作记忆的神经机制与认知调控 |
全天 |
08-P-009 |
边丽云 |
数字技术赋能运动心理训练:基于沉浸式VR的注意力调控机制研究 |
全天 |
08-P-010 |
张悦桐 |
抗阻运动对抑郁倾向人群负性注意偏向的干预研究 |
全天 |
08-P-011 |
熊芮 |
基于感知-动作耦合的乒乓球运动预测行为研究 |
全天 |
08-P-012 |
张轼 |
水中健身操对肥胖青少年减重及其身心健康促进的影响 |
全天 |
08-P-013 |
李伟超 |
不同类型运动对老年人整体认知功能的影响:来自网状元分析的证据 |
全天 |
08-P-014 |
张新伟 |
视觉运动追踪训练对网球运动员知觉预测能力的影响 |
全天 |
08-P-015 |
余家彦 |
运动拖延相关因素的效应分析:元分析视角下的干预启示 |
全天 |
08-P-016 |
陈洁 |
表象训练对技能学习绩效的影响:基于最新研究(2015-2025)的 Meta分析 |
全天 |
08-P-017 |
杨泞蔓 |
竞赛反刍对运动员训练比赛满意感及负性情绪状态的影响:链式中介模型 |
全天 |
08-P-018 |
邢少曼 |
体育情境中人工智能拟人化程度对大学生道德判断的影响 |
全天 |
08-P-019 |
廉洁 |
急性中等强度持续运动和高强度间歇运动对久坐少动大学生抑制控制影响的ERP研究 |
全天 |
08-P-020 |
龙汪洋 |
高水平男子排球运动员的运动知觉特征:一项ERP研究 |
全天 |
08-P-021 |
刘言伟 |
压力情境下的内感受表现对罚篮表现的预测作用 |
全天 |
08-P-022 |
杜晓宇 |
运动状态对于不同速度模式回忆表现的影响--基于VR第一人称视角 |
全天 |
08-P-023 |
王琳博 |
短视频使用强度对老年人认知灵活性的影响—社交孤立和抑郁倾向的链式中介作用 |
全天 |
08-P-024 |
舒玥 |
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对学业压力的影响: 自我效能感中介和同伴支持调节作用 |
全天 |
08-P-025 |
杜晓宇 |
不同速度下的足球模式回忆表现 |
全天 |
08-P-026 |
胡思娇 |
全民健身中的社会认知偏差调节:体育社会学与认知心理学的交叉干预策略 |
全天 |
08-P-027 |
宋怡廷 |
学科交叉驱动下运动习惯对大学生认知功能的 实证研究:方法、机制与教育启示 |
全天 |
08-P-028 |
刘超 |
足球竞争俱乐部球迷群体间负面刻板印象的形成与固化心理机制 |
全天 |
08-P-029 |
孙钰 |
健身操运动干预对儿童执行功能的影响 |
全天 |
08-P-030 |
张嘉旭 |
运动干预与正念训练对大学生执行功能影响的比较研究 |
全天 |
08-P-031 |
夏锐 |
身体意象障碍在健身人群中的隐性表达:从风险因素到循证干预的系统综述 |
“法律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分组展贴报告 |
全天 |
09-P-001 |
王俊萍 |
人工智能技术在公安工作应用中心理数据泄露的伦理风险及其应对策略 |
“学校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分组展贴报告 |
全天 |
10-P-001 |
韩子辰 |
敬畏、生命意义感、压力知觉与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关系:一项纵向追踪研究 |
全天 |
10-P-002 |
毛蕊鑫 |
问题性手机使用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情绪成长型思维的中介作用和留守经历的调节作用 |
全天 |
10-P-003 |
黄译青 |
亲社会学业动机对青少年日常性学业弹性的影响:积极学业情绪的中介作用与性别的调节作用 |
全天 |
10-P-004 |
柏忆 |
高中生日常型学业韧性的多重中介机制:基于认知好奇的路径模型 |
全天 |
10-P-005 |
徐洁 |
家庭功能、自我调节与流动儿童辍学风险的纵向关系:交叉滞后研究 |
全天 |
10-P-006 |
许建欣 |
学前机器人课程对大班幼儿执行功能的干预研究 |
全天 |
10-P-007 |
王蔚晨 |
基本心理需要挫折、反刍思维与青少年抑郁症状的网络分析 |
全天 |
10-P-008 |
海敏 |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适应模型构建:基于学习策略、自我效能与 人际关系 |
全天 |
10-P-009 |
海敏 |
大学生自主发展状态的多维评估:基于发展资源模型 |
全天 |
10-P-010 |
范恒源 |
大学生心理契约、专业认同和心理幸福感的关系:基于潜在转变分析 |
全天 |
10-P-011 |
徐瑞萍 |
相对剥夺感、孤独感对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
全天 |
10-P-012 |
白杨 |
不同类型园艺治疗活动对本科一年级学生压力的生理与心理影响 |
全天 |
10-P-013 |
亓艳丽 |
医科类大学生主动性人格对生涯适应力的影响:感知教师支持的中介作用 |
全天 |
10-P-014 |
张晓丹 |
身体外貌比较对初中生体像烦恼的影响及干预研究 |
全天 |
10-P-015 |
白杨 |
劳动教育视角下园艺参与对大一学生失眠的影响:三重中介模型分析 |
全天 |
10-P-016 |
宋爽 |
新时代青年群体的国家认同对其公益感的影响 |
全天 |
10-P-017 |
邵子城 |
青少年学习投入的提升机制:从父母监控到自我控制与时间管理的内化路径 |
“医学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专题 1 主持人:季公俊 |
主题:心理与脑科学的转化应用论坛 组织者:朱春燕 |
15:40 |
06-S-013 |
张广浩 |
神经电磁调控颅内电场检测与建模方法研究 |
16:00 |
06-S-014 |
刘峰 |
情感量化计算:进展与转化应用 |
16:20 |
06-S-015 |
葛一君 |
外侧前额叶皮层在视觉均匀性中的神经机制及类脑关联 |
16:40 |
06-S-016 |
相硕琪 |
创造焦虑影响创造性思维的认知神经机制及智能预测模型 |
17:00 |
06-S-017 |
朱春燕 |
跨四种精神障碍的情绪加工恢复共同网络 |
“医学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专题 3 主持人:杨艳杰;潘芳 |
主题:抑郁症发病机制及干预研究 组织者:杨艳杰 |
15:40 |
06-S-018 |
王福顺 |
人格、情绪与神经递质:整合视角下的情绪障碍风险与神经机制 |
16:00 |
06-S-019 |
潘芳 |
组蛋白修饰H3K9me2介导早期生活应激对BDNF的抑制及其在抑郁易感性中的作用机制 |
16:20 |
06-S-020 |
杨艳杰 |
肠道菌群失衡介导屏障损伤与炎症反应在抑郁症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
16:40 |
06-S-021 |
冯正直 |
抑郁症负性认知加工偏向的认知神经机制 |
17:00 |
06-S-022 |
朱熊兆 |
威胁和剥夺性童年创伤在抑郁心境和快感缺失中的作用及其神经机制 |
17:20 |
06-S-023 |
官锐园 |
跨性别者的抑郁及其关联因素分析 |
“护理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专题 1 主持人:陈超然 白诚智 |
主题:护士心理健康 组织者:陈超然 |
15:40 |
20-S-027 |
曹海英 |
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临床护士自我关怀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
16:00 |
20-S-028 |
郭亚琼 |
护理组织氛围在护士钝感力与离职意愿间的中介作用 |
16:20 |
20-S-029 |
刘东润 |
伦理领导风格对护士沉默行为的影响:心理契约履行和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 |
16:40 |
20-S-030 |
白诚智 |
感知组织优势使用支持对护士工作福祉的影响: 基本心理需要满足与积极压力信念的中介作用 |
17:00 |
20-S-031 |
付永康 |
包容性领导知如何提升护士的反思能力?自我表露的中介作用 |
17:20 |
20-S-032 |
邱航娜 |
共情能力、人文关怀能力和道德敏感性对临床护士职业获益感的影响:一项多中心纵向研究 |
“心理测量专业委员会”分组展贴报告 |
全天 |
11-P-001 |
魏巍 |
一种基于房树人绘画测验的军校学员心理行为状况分类卷积神经网络模型 |
全天 |
11-P-002 |
刘欣艺 |
基于探索性图分析的社会功能缺陷量表网络心理测量学研究 |
全天 |
11-P-003 |
李俊庆 |
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奋斗幸福感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
全天 |
11-P-004 |
戚旬强 |
迫选测验中基于自编码器的瑟斯顿IRT模型开发 |
全天 |
11-P-005 |
王志谋 |
基于眼动数据的题目内认知策略转移建模:策略转移倾向隐马尔可夫模型 |
全天 |
11-P-006 |
王焕 |
基于作答速度变化的CD-CAT的选题方法研究 |
全天 |
11-P-007 |
张紫荆 |
中文版健康与社会风险问卷在青少年和成人中的信效度检验 |
全天 |
11-P-008 |
任鲸频 |
老年患者感知医护人员老年歧视行为量表的编制与信效度检验 |
全天 |
11-P-009 |
廖梓翔 |
短视频污名现象的验证与测量:基于混合方法研究 |
全天 |
11-P-010 |
刘春雷 |
基于预训练模型的创造性自动评分 |
“护理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专题 3 主持人:张静平 |
主题:护士职业心理健康 组织者:张静平 |
15:40 |
20-S-022 |
缪安琪 |
新护士职业嵌入的潜在类别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16:00 |
20-S-023 |
李德明 |
基于机器学习的护士工作场所欺凌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其SHAP可解释性分析 |
16:20 |
20-S-024 |
张杰 |
临床护士共情疲劳心理体验历程的质性研究 |
16:40 |
20-S-025 |
蔡依彤 |
护士替代性创伤后成长核心驱动因子的筛选与作用路径分析 |
17:00 |
20-S-026 |
张静平 |
基于扎根理论的护士替代性创伤后成长阶段演进模型的构建 |
“护理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专题 5 主持人:叶旭春 |
主题:智慧护理与心理健康 组织者:叶旭春 |
15:40 |
20-S-016 |
刘晓芯 |
虚拟现实技术改善外科ICU患者体验的混合方法研究 |
16:00 |
20-S-017 |
朱恒美 |
肿瘤科智慧护理系统应用中护士心理负荷的多因素分析 |
16:20 |
20-S-018 |
杨冰香 |
心理危机识别与画像模型的设计与优化 |
16:40 |
20-S-019 |
贾勇 |
老年阈下抑郁干预的循证图谱及数字化回忆干预解决方案 |
17:00 |
20-S-020 |
王婧婷 |
基于儿童参与式游戏共创的白血病患儿饮食管理严肃游戏设计与开发 |
17:20 |
20-S-021 |
王琳 |
老年长照护士AI素养的潜在类别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 |
“生理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专题 1 主持人:古若雷 |
主题:人智社会与共情 组织者:古若雷 |
15:40 |
07-S-007 |
伍海燕 |
机器人能否缓解人类痛苦?共情与实际支持的差异性影响 |
16:00 |
07-S-008 |
汪晨波 |
大语言模型的社会能力:共情、亲社会性与道德决策 |
16:20 |
07-S-009 |
周雨青 |
社会互动中共情的机制与提升 |
16:40 |
07-S-010 |
孟景 |
集体情绪共情的特点和认知神经机制 |
17:00 |
07-S-011 |
吕雪靖 |
情境依赖下亲社会行为决策的心理机制及动态变化 |
17:20 |
07-S-012 |
崔芳 |
道德困境中公众对人工智能功利性决策偏好 |
“生理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专题 3 主持人:胡理 |
主题:神经调控:心理研究与干预的新路径 组织者:胡理 |
15:40 |
07-S-013 |
黄淦 |
基于脑电微状态的模拟、分析和调控 |
16:00 |
07-S-014 |
夏家慧 |
高精度经颅交流电刺激靶向背外侧前额叶对疼痛感知的调控作用神经机制研究 |
16:20 |
07-S-015 |
彭微微 |
联合直流偏置的经颅随机噪声刺激诱发持久的疼痛调节效应 |
16:40 |
07-S-016 |
车先伟 |
加速经颅磁刺激的抗抑郁效果与神经可塑性机制研究 |
17:00 |
07-S-017 |
毕研芝 |
基于顶枕皮层自发伽马振荡的疼痛干预效果研究 |
“学习心理研究专业委员会”专题 主持人:何文广 |
主题:汉字书写研究 组织者:王瑞明 |
15:40 |
40-S-001 |
刘月月 |
具身学习影响小学低年级汉字书写学习效果 |
16:00 |
40-S-002 |
杨婷婷 |
双语者书写产生中的双语控制机制 |
16:20 |
40-S-003 |
张清芳 |
汉语书写产生中音韵促进和抑制效应的时间进程 |
16:40 |
40-S-004 |
杨炀 |
结合任务态与静息态功能连接构建汉字书写能力“脑指纹” |
17:00 |
40-S-005 |
王瑞明 |
小学生汉字书写能力的评估与发展现状 |
“学校心理专业委员会”专题 2 主持人:崔丽霞 |
主题:当代青少年的问题行为、心理健康与干预 组织者:刘长江 |
15:40 |
10-S-012 |
段鑫星 |
青少年“停学”:问题还是契机 |
16:00 |
10-S-013 |
傅纳 |
中学生拒绝上学行为的发展轨迹及学习压力的影响机制:一项纵向研究 |
16:20 |
10-S-014 |
李开云 |
普通儿童对孤独症儿童兄弟姐妹的态度:接触的作用 |
16:40 |
10-S-015 |
吴昊 |
青少年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与冲动性之间的双向关系:一项交叉滞后纵向研究 |
17:00 |
10-S-016 |
刘长江 |
青少年电子烟使用行为倾向:惩罚何以奏效? |
17:20 |
10-S-017 |
崔丽霞 |
中国初中生考试焦虑的短时冥想干预:正念与自我效能的链式中介作用 |
“环境心理学研究专业委员会”专题 主持人:张明 |
主题:AI时代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组织者:田晓明 |
15:40 |
43-S-001 |
王大伟 |
环保导向伦理型领导对员工亲环境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
16:00 |
43-S-002 |
耿柳娜 |
数字时代“舌尖”选择与环保行为的心理机制 |
16:20 |
43-S-003 |
孙建群 |
威权领导总是遏制员工创新绩效吗?环境动态性和上下属关系的联合调节作用 |
16:40 |
43-S-004 |
王笃明 |
宣传方式对受众环保意识的影响 |
17:00 |
43-S-005 |
马海林 |
高原脑科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
17:20 |
43-S-006 |
孙彦 |
心理学视野下国家公园建设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语言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专题 1 主持人:江新 |
主题:汉语母语者和二语学习者阅读加工机制的眼动研究 组织者:江新 |
15:40 |
21-S-006 |
骆香莹 |
基于眼动特征和机器学习预测汉语文本可读性 |
16:00 |
21-S-007 |
史未卿 |
基于眼动特征和机器学习算法预测汉语句子难度 |
16:20 |
21-S-008 |
徐晶晶 |
母语阅读方向和汉语水平对二语学习者汉语阅读的影响——来自眼动的证据 |
16:40 |
21-S-009 |
高珊 |
句子阅读中的短语频率效应:来自汉语母语者和二语学习者的眼动研究 |
17:00 |
21-S-010 |
邢滨钰 |
不同水平的汉语二语者阅读中汉字换位的干扰效应:来自眼动的证据 |
17:20 |
21-S-011 |
陈松林 |
中文句子阅读中字和词位置编码灵活性的眼动研究 |
“社区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专题 1 主持人:邓铸 |
主题:青少年与幼儿心理适应力及支持性因素的探索 组织者:何嘉梅 |
15:40 |
22-S-035 |
陈光辉 |
初中生道德责任感与校园欺凌旁观者保护行为的关系:一项干预研究 |
16:00 |
22-S-036 |
郭星宇 |
大学生眼中的国家利益-原型分析方法 |
16:20 |
22-S-037 |
李琳 |
托幼教育情境中幼儿同伴冲突及其解决方式的研究 |
16:40 |
22-S-038 |
李柯依 |
青少年君子人格、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倾向的关系研究 |
17:00 |
22-S-039 |
亢莹 |
中学生领悟社会支持、生涯决策自我效能感、生涯探索与生涯适应力的关系研究 |
17:20 |
22-S-040 |
沈蒙蒙 |
平衡时间洞察力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基本心理需求的中介作用 |
“心理测量专业委员会”专题 1 主持人:骆方 |
主题:AI助力心理学研究方法新进展 组织者:刘红云 |
15:40 |
11-S-007 |
刘红云 |
机器学习代理建模在DSEM统计检验力预测中的应用 |
16:00 |
11-S-008 |
骆方 |
基于混合现实技术的动态决策能力测验设计与验证 |
16:20 |
11-S-009 |
包寒吴霜 |
有向预测指数(DPI):基于多元回归变量相对内生性的准因果推断 |
16:40 |
11-S-010 |
詹沛达 |
基于心理测量建模与深度学习的视觉计算模型在认知策略识别中的应用研究 |
17:00 |
11-S-011 |
韩雨婷 |
大语言模型在题目自动生成中的创新应用与实践探索 |
“社区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专题 3 主持人:王晓刚 |
主题:社区居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论坛 组织者:杨莉萍 |
15:40 |
22-S-041 |
朱林 |
中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知及其影响因素 |
16:00 |
22-S-042 |
李晗 |
亲社会行为:学前儿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启蒙培育的实践路径 |
16:20 |
22-S-043 |
王晓刚 |
民族地区安置社区“身心同安”的整体性治理路径研究 |
16:40 |
22-S-044 |
吴洪翔 |
社会建构论心理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双重理论支撑的关系性自我:量表编制与验证 |
17:00 |
22-S-045 |
亓立东 |
仁者爱人: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心理基础 |
“社区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专题 5 主持人:董洪杰 |
主题:社区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个体过程与环境互动的多维度探究 组织者:刘视湘 |
15:40 |
22-S-029 |
牛锦民 |
城市社区居民社区韧性感知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
16:00 |
22-S-030 |
巩固 |
面向特殊群体的社区心理支持机制研究: 融合康复医学与心理学的跨学科路径 |
16:20 |
22-S-031 |
曹宝元 |
青少年每日主观幸福感与睡眠关系的密集纵向研究 |
16:40 |
22-S-032 |
王思睿 |
父母教养方式、父母生涯支持与初中生生涯探索的关系研究 |
17:00 |
22-S-033 |
赵亚轩 |
分离重评视角下的情绪调节:时间抽离与自我抽离调节负性情绪的ERP证据 |
17:20 |
22-S-034 |
付蕊 |
外周面孔情境对表情判断的影响研究 |
“社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专题 主持人:尉兆梁 顾璇 |
主题:人性认知的边界:从自我人性化到跨物种联结的心理机制探索 组织者:张红静 |
15:40 |
12-S-001 |
王博 |
黑暗人格与有灵信念对动物伤害行为容忍度的预测研究 |
16:00 |
12-S-002 |
苏奕菲 |
童年期逆境对青年期人与动物联结的影响:敬畏感和接触伴侣动物的中介作用 |
16:20 |
12-S-003 |
刘晗钰 |
宠物依恋与人类亲社会行为:动物同理心的中介效应与性别差异 |
16:40 |
12-S-004 |
张昊天 |
超人化:一种易受忽视的非人化形式 |
17:00 |
12-S-005 |
尉兆梁 |
怀旧对自我人性化知觉的积极影响 |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专题 2 主持人:黄佳丽 |
主题:创伤心理与心理健康 组织者:周宵 |
15:40 |
13-S-024 |
王梓维 |
震后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演化与干预时窗:基于网络温度 |
16:00 |
13-S-025 |
李俊儒 |
儿童虐待模式对青少年非自杀自伤的影响:早期不良图式和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作用 |
16:20 |
13-S-026 |
黄琪 |
青少年自我同情恐惧与抑郁症状的关联网络:一项跨时点网络分析 |
16:40 |
13-S-027 |
刘正一 |
调节特质、应对策略与社会支持:童年虐待群体青少年抑郁路径的动态网络研究 |
17:00 |
13-S-028 |
黄佳丽 |
父母创伤后应激症状对孩子创伤后应激症状轨迹影响机制的性别差异探究 |
17:20 |
13-S-029 |
杨西玛 |
校园欺凌受害青少年创伤后应激症状和抑郁症状的共病网络分析: 性别差异比较 |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专题 4 主持人:李丹枫 梁一鸣 |
主题:抗逆力视角下童年期创伤的应对与成长 组织者:席居哲 |
15:40 |
13-S-018 |
陆天洋 |
青少年复杂性创伤后应激症状与早期不良图式的网络特征和性别差异 |
16:00 |
13-S-019 |
刘艾祎 |
校园欺凌受害青少年抑郁、焦虑与躯体化症状的交叉滞后关系研究:从变量层面到症状层面 |
16:20 |
13-S-020 |
陈雅茹 |
从创伤受损到创造性成长:复杂性PTSD与创造力的共现模式及神经机制 |
16:40 |
13-S-021 |
曾梅萍 |
中国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欺凌与受害的角色特征及其模式转化 |
17:00 |
13-S-022 |
梁一鸣 |
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核心表征、机制与干预 |
17:20 |
13-S-023 |
李丹枫 |
青少年积极与消极冒险行为发生机制的比较:基于冷热系统的视角 |
“网络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专题 1 主持人:朱廷劭 |
主题:大语言模型赋能心理学研究及应用 组织者:朱廷劭 |
15:40 |
23-S-016 |
吴胜涛 |
探索人工智能的自我:基于大模型角色扮演的研究 |
16:00 |
23-S-017 |
潘玮 |
时间语言如何揭示网络成瘾风险:基于社交媒体的时间洞察力词典与成瘾识别模型的构建 |
16:20 |
23-S-018 |
李俊一 |
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心理咨询教学智能体开发及应用 |
16:40 |
23-S-019 |
赵楠 |
在大模型说服信息生成任务中如何实现人格定制 |
17:00 |
23-S-020 |
王艺霖 |
人工智能赋能心理特征的维度构建与自动化测量:以国家刻板印象为例 |
“网络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专题 3 主持人:蔡志慧 |
主题:数字技术与学习行为 组织者:周宗奎 |
15:40 |
23-S-021 |
刘洁莹 |
元认知支架对大学生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进行自我调节学习的影响 ——以Deepseek为例 |
16:00 |
23-S-022 |
刘高扬 |
青少年网络成瘾与厌学的双向交互关系:基于潜在增长与交叉滞后模型的纵向研究 |
16:20 |
23-S-023 |
刘忠健 |
谁更可能成为领导者?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中人格特质与群体角色的关系研究 |
16:40 |
23-S-024 |
刘书君 |
媒体多任务行为与初中生学习投入的关系:执行功能子成分的中介作用和时间管理倾向的调节作用 |
17:00 |
23-S-025 |
刘亦璠 |
青少年学习倦怠与短视频成瘾的双向关系: 心理困扰的作用 |
“网络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专题 5 主持人:吴鹏 |
主题:网络使用与亲社会行为 组织者:王兴超 |
15:40 |
23-S-026 |
赵雨萌 |
网络受排斥削弱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自我损耗和道德情绪的作用 |
16:00 |
23-S-027 |
张一林 |
社交媒体成瘾与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纵向关联:自恋和共情的链式中介 |
16:20 |
23-S-028 |
官平 |
社会善念影响青少年网络利他行为的干预研究 ——基于网络分析方法 |
16:40 |
23-S-029 |
罗亦豪 |
不公平感知对网络利他惩罚的影响:一个有联合调节的中介作用 |
17:00 |
23-S-030 |
袁媛 |
安全感对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基于日记法的证据 |
“网络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专题 7 主持人:喻承甫 |
主题:人工智能时代的网络心理研究 组织者:张卫 |
15:40 |
23-S-031 |
贺旭 |
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与社交媒体成瘾的执行功能成分损伤研究 |
16:00 |
23-S-032 |
银梦云 |
通过游戏习得亲社会行为:奖惩强度的作用机制及其行为迁移效应 |
16:20 |
23-S-033 |
孔繁昌 |
网络游戏成瘾对情景记忆的影响研究 |
16:40 |
23-S-034 |
魏华 |
谎言养育对中国青少年手机成瘾的影响:认知行为模型的视角 |
17:00 |
23-S-035 |
魏昶 |
同伴排斥、焦虑与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纵向关系:自我控制的调节作用 |
17:20 |
23-S-036 |
喻承甫 |
基于机器学习的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预测因素研究 |
“情绪与健康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专题 2 主持人:攸佳宁 |
主题: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和自杀机制的最新理论与实证研究进展 组织者:攸佳宁 |
15:40 |
24-S-012 |
郭佳琪 |
自杀行为亚型的理论建构: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 |
16:00 |
24-S-013 |
许雯婕 |
中学生注意偏向的时程特征及其与自杀意念的关系: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 |
16:20 |
24-S-014 |
沈云红 |
基于进化算法的机器学习模型在青少年自杀与杀人意念预测中的应用:一项两波追踪研究 |
16:40 |
24-S-015 |
高倩倩 |
童年期虐待共发模式对青少年自伤的纵向预测:日常皮质醇节律的中介作用 |
17:00 |
24-S-016 |
张嘉婧 |
青少年的负面评价恐惧、自我厌恶、自伤行为与自杀意念的纵向关系:基于随机截距交叉滞后模型分析 |
17:20 |
24-S-017 |
王雅琼 |
青少年的自伤想法和意图:基于机器学习的风险和保护性因素分析 |
“心理学质性研究专业委员会”专题 1 主持人:郑剑虹 罗鸣春 |
主题:生命叙事与心理传记学 组织者:吴继霞 |
15:40 |
28-S-007 |
郑剑虹 |
高中生自我接纳的心理传记疗法个案干预研究 |
16:00 |
28-S-008 |
段梦雨 |
心理传记疗法的理论与实践 |
16:20 |
28-S-009 |
谢霞 |
家族主义对女性自我发展的影响:以李清照的心理传记学研究为例 |
16:40 |
28-S-010 |
郭鑫艺 |
死亡与意义:沈从文的心理传记学研究 |
17:00 |
28-S-011 |
刘政江 |
容闳:为中国学生架设通往世界的桥梁 |
17:20 |
28-S-012 |
罗鸣春 |
叙事对话的理论与技术 |
“认知神经科学专业委员会”专题 1 主持人:傅世敏 |
主题:面孔知觉研究 组织者:蒋重清 |
15:40 |
29-S-007 |
李城林 |
重构面孔知觉:心理轮廓与知觉轮廓如何共同影响胖脸错觉 |
16:00 |
29-S-008 |
王艳梅 |
负性群体情绪背景下对情绪性面孔强度识别的趋同效应 |
16:20 |
29-S-009 |
季琭妍 |
情绪变异性对面孔社会评价的影响:低变异性的优势 |
16:40 |
29-S-010 |
汪海玲 |
社会互动还是方向线索?双面孔自动加工的时间进程机制 |
17:00 |
29-S-011 |
徐强 |
情境不确定性对面部表情加工的影响 |
17:20 |
29-S-012 |
蒋重清 |
基于情绪相似性与其他面部特征的中国人面孔-人格知觉计算建模研究 |
“心理学与社会治理研究专业委员会”专题 主持人:郭永玉、丁毅 |
主题:社会公平与社会心态研究 组织者:郭永玉 |
15:40 |
30-S-001 |
陈忠华 |
阿德勒心理治疗在医生群体心理支持与干预中的应用研究 |
16:00 |
30-S-002 |
徐前 |
社会心理免疫学:社会心态建设的新视角 |
16:20 |
30-S-003 |
白洁 |
物欲之蔽:物质主义对大学生网络受骗的影响及其干预 |
16:40 |
30-S-004 |
张彦驰 |
社会公平影响未婚青年生育意愿的中介、调节机制 |
17:00 |
30-S-005 |
丁毅 |
代际向上阶层流动经历增强系统合理信念 |
2025年11月02日 |
“社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1 主持人:刘寒梅 |
08:00 |
12-O-001 |
姬生翔 |
指向性信息认知处理与亲环境行为:一个眼动实验 |
08:20 |
12-O-002 |
王紫祎 |
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年龄世代效应研究 |
08:40 |
12-O-003 |
刘寒梅 |
异地安置环境变迁背景下社区建设对移民社会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
09:00 |
12-O-004 |
陈曦 |
合作与竞争对真实记忆与错误记忆的影响 |
09:20 |
12-O-005 |
隋龙 |
涵化双维度多领域模型的应用研究:以非传统移民定居地移民为例 |
09:40 |
12-O-006 |
曾杨 |
关系流动性对工具性关系偏好的抑制作用 |
“社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3 主持人:王协顺 |
08:00 |
12-O-007 |
柳珏玺 |
你真的会信任AI队友吗?——强对抗不完全信息博弈情境中智能体自动化水平、人类控制水平与情境风险水平对人机协作信任的影响 |
08:20 |
12-O-008 |
钱一铭 |
人机共同经历不公平的神经机制:来自ERP的证据 |
08:40 |
12-O-009 |
付洪宇 |
社会意图框架下人类与不同智能体合作的认知计算机制:初始期望与互惠奖赏共同作用 |
09:00 |
12-O-010 |
王协顺 |
内卷感知对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
09:20 |
12-O-011 |
刘星宇 |
聪明AI更被善待:智能水平和身份透明度对机器惩罚的影响 |
“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1 主持人:聂衍刚 |
08:00 |
01-O-001 |
陆莹 |
内卷环境下高中生存在性生命意义的损耗机制—— 自我-他人疏离与未来威胁焦虑的中介及地方依恋的补偿作用 |
08:20 |
01-O-002 |
林琳 |
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原因和影响的探索—从奖赏和应激的角度 |
08:40 |
01-O-003 |
郭思浦 |
经济处境不利青少年社会流动信念与生活满意度:心理生理压力剖面的调节作用 |
09:00 |
01-O-004 |
韦俊锋 |
人际敏感性和社会情绪能力特征与青少年心理适应的关系:基于潜剖面分析 |
09:20 |
01-O-005 |
王琛瑶 |
中学生班级氛围、公正世界信念与抑郁的关系:基于交叉滞后的研究 |
09:40 |
01-O-006 |
李强强 |
父母心理控制如何影响经济困难地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自我控制和心理弹性的链式中介作用 |
“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3 主持人:司继伟 |
08:00 |
01-O-007 |
李红霞 |
数学课堂质量和小学生多维数学学习投入的纵向关系:数学成长型思维与数学焦虑的链式中介作用 |
08:20 |
01-O-008 |
杨杰 |
初中生成长型思维、数学考试焦虑、数学学习坚持性的关系及干预研究 |
08:40 |
01-O-009 |
崔佳歆 |
形状知觉训练对小学生语言和数学能力的共同提升作用 |
09:00 |
01-O-010 |
封洪敏 |
童年中期儿童数学态度和数学焦虑的纵向联系 |
09:20 |
01-O-011 |
朱红祥 |
小学儿童数学焦虑和数学学习投入的网络分析:一项追踪研究 |
“社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5 主持人:胡天翊 |
08:00 |
12-O-012 |
吴晓涵 |
基于声音的性别不一致的显性与隐性偏见:性别与年龄差异 |
08:20 |
12-O-013 |
陆开朗 |
“你成功只是侥幸?”——微小成功与失误在人际评价中的不对称效应 |
08:40 |
12-O-014 |
何晓燕 |
怀孕女性刻板印象与职场生育歧视的关系:个人-上级期待匹配感知的中介及支持家庭组织氛围的调节作用 |
09:00 |
12-O-015 |
张新悦 |
环境信息放大群际偏见:周围面孔调节面孔宽高比与群体身份对感知攻击性的影响 |
09:20 |
12-O-016 |
刘聪颖 |
主观社会阶层和性别对物化的影响:控制感的中介作用 |
09:40 |
12-O-017 |
胡天翊 |
无聊对阴谋论信念的影响:意义寻求的中介作用 |
“社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7 主持人:刘 文 |
08:00 |
12-O-018 |
牛兆香 |
自我-他人印象评价差异对分享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
08:20 |
12-O-019 |
刘恒 |
社会比较中优于平均效应发生的时间进程 |
08:40 |
12-O-020 |
石莹波 |
权力与自我标签:群体关系视角下精神疾病标签的污名重构 |
09:00 |
12-O-021 |
殷延薇 |
"君子和而不同":君子人格异质性与异见接纳的网络关系研究 |
09:20 |
12-O-022 |
刘文 |
学校氛围与农村留守初中生人格的纵向关系: 自我关怀的中介及促进作用 |
09:40 |
12-O-023 |
朱澄铨 |
自我建构与拟人化水平对社交机器人接受意愿的影响:个体与群体层面的双重视角 |
“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5 主持人:刘儒德 |
08:00 |
01-O-012 |
黄程程 |
屏幕暴露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fsQCA方法分析 |
08:20 |
01-O-013 |
王程程 |
短视频使用对儿童情绪体验和调节的影响及父母干预策略研究 |
08:40 |
01-O-014 |
马曼妮 |
儿童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交互类型特征及其对创造力的差异化影响:基于潜在剖面分析的研究 |
09:00 |
01-O-015 |
林静敏 |
在线叙事促进儿童对游戏态度的转变 |
09:20 |
01-O-016 |
刘佳彬 |
学生及父母使用手机对其学业拖延轨迹的差异影响:机器学习证据 |
“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7 主持人:连 榕 |
08:00 |
01-O-017 |
罗晓玉 |
整合性学习对抑制控制的影响:来自fNIRS与行为实验的证据 |
08:20 |
01-O-018 |
陈红君 |
不同层次篇章理解能力的跨通道迁移:听力理解和阅读理解的关系 |
08:40 |
01-O-019 |
王琪 |
认知能力预测汉语阅读发展的纵向追踪研究 |
09:00 |
01-O-020 |
滕慧娜 |
人类与大语言模型的社会学习差异:Blocking效应 |
09:20 |
01-O-021 |
郭圆梦 |
批注对多文本阅读理解效果的作用 |
“社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分组展贴报告 |
全天 |
12-P-001 |
覃雯 |
社会创造性参与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机制 |
全天 |
12-P-002 |
严晓晓 |
公平准则维护行为的年老化效应研究 |
全天 |
12-P-003 |
陈星霓 |
赌徒谬误的认知机制:HDDM证据下的损失规避与风险寻求 |
全天 |
12-P-004 |
王鑫 |
道德特质与群体身份对第三方干预的分化影响 |
全天 |
12-P-005 |
陈园园 |
正念训练对物质主义者自我概念的干预 |
全天 |
12-P-006 |
魏忻蕊 |
社交媒体使用与大学生外表管理行为的关系:形体比较和外表不满意度的中介作用 |
全天 |
12-P-007 |
高子媛 |
信任修复的“旁观者”效应:内疚表达与群体身份对第三方信任的影响 |
全天 |
12-P-008 |
谢娟娟 |
见义为何不敢勇为?风险倾向和安全依恋对亲社会冒险行为的影响 |
全天 |
12-P-009 |
张超 |
社会排斥对自我评价的影响:基于社会认知基本维度视角 |
全天 |
12-P-010 |
周文清 |
时间贫困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自我损耗的中介作用与自我效能感的调节作用 |
全天 |
12-P-011 |
王子怡 |
社会比较对大学生电信网络诈骗易感性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
全天 |
12-P-012 |
李裕倧 |
惩罚风险对受贿决策的影响及其认知机制初探 |
全天 |
12-P-013 |
冯芳雲 |
人格特质对大学生电信网络诈骗易感性的影响:人际信任和社会比较的并行中介作用 |
全天 |
12-P-014 |
肖丽娟 |
自我客体化的性别差异:多元文化视角下的元分析 |
全天 |
12-P-015 |
王一鑫 |
预算与福祉:社会经济地位如何影响青少年福祉 |
全天 |
12-P-016 |
张莎莎 |
时间贫困对认知失败的影响 |
全天 |
12-P-017 |
张梦 |
21世纪我国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热点与展望 ——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
全天 |
12-P-018 |
黄悦媛 |
社会比较和自我暴露对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与机制 |
全天 |
12-P-019 |
陈晓宇 |
文化价值观通过对他人美德的信念起作用 |
全天 |
12-P-020 |
马思雨 |
攻击性和亲社会性情景对高低宽高比面孔来源记忆的影响 |
全天 |
12-P-021 |
刘京 |
积极手势对情绪调节的促进作用 |
全天 |
12-P-022 |
李爱琳 |
自我概念清晰性与内卷状态的关系:有调节的链式中介模型及多群组分析 |
全天 |
12-P-023 |
马媛 |
分配者群体身份和他人惩罚信息对第三方惩罚的影响 |
全天 |
12-P-024 |
黄成利 |
真实自我的动机机制:基于行为和神经生理的实证研究 |
全天 |
12-P-025 |
张宇 |
身体积极性短视频对年轻女性身体意象的影响 |
全天 |
12-P-026 |
张云腾 |
高低直觉进食水平大学生对食物线索的注意偏向:来自眼动的证据 |
全天 |
12-P-027 |
黄文奕 |
社会支持对社会疼痛的影响:来自行为和生理的证据 |
全天 |
12-P-028 |
刘航 |
感知社会距离对利他炫耀的影响:四无量心的调节作用 |
全天 |
12-P-029 |
付济民 |
动态威胁性情绪躯体语言对幼儿注意偏向的影响:威胁评估的中介作用 |
全天 |
12-P-030 |
唐致远 |
依恋安全感如何增强视觉感知:一项基于有效视野的实验研究 |
全天 |
12-P-031 |
韩书 |
人智交互中的感恩与互惠:社会联结动机的作用 |
全天 |
12-P-032 |
周志伟 |
未能登记失败:自恋中防御性脱离的早期神经证据 |
全天 |
12-P-033 |
魏宗浩 |
基于随机森林的社交焦虑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全天 |
12-P-034 |
沈殷琪 |
流言更新对面孔知觉的影响 |
全天 |
12-P-035 |
钟晓波 |
人工智能在道德困境中应如何决策?一项探索性研究 |
全天 |
12-P-036 |
张文宇 |
黑暗环境促进恶意创造性思维与行为 |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分组展贴报告 |
全天 |
13-P-001 |
王梦烨 |
反刍思维和焦虑症状纵向关系的交叉滞后面板网络分析 |
全天 |
13-P-002 |
张岩 |
积极心理学和自我决定理论框架下针对青少年自我接纳的摄影干预研究 |
全天 |
13-P-003 |
张令昕 |
亚临床抑郁的数字与人工干预路径:基于AI聊天机器人和心理咨询独立RCT的间接效应比较 |
全天 |
13-P-004 |
赵彦寒 |
希望视频:一种结合自然语言处理与深度学习的抑郁数字干预研究 |
全天 |
13-P-005 |
佀建锋 |
表达性艺术治疗对童年创伤经历大学生自我同情的团体干预研究 |
全天 |
13-P-006 |
陈尹鹏 |
人工智能与心理咨询融合应用现状浅析 |
全天 |
13-P-007 |
刘宁 |
从AI说起:生命是自组织的复杂系统 |
全天 |
13-P-008 |
刘馨泽 |
中国青少年抑郁、焦虑与攻击行为的症状层面关系:家庭冲突的调节作用 |
全天 |
13-P-009 |
张饶 |
反思身份改变对失败事件分享倾向的影响研究 |
全天 |
13-P-010 |
刘宁 |
存在主义、中国哲学和精神分析对人之探索——存在与死亡 |
全天 |
13-P-011 |
姚弼川 |
一例分离(转换)性障碍患者的神经音乐治疗 |
“眼动心理研究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 主持人:李芳 |
09:10 |
27-O-001 |
李芳 |
格标记线索下汉语读者的副中央凹句法加工 |
09:30 |
27-O-002 |
杭若凌 |
基于眼动与功能磁共振同步采集探究自然阅读中眼动指标的神经基础 |
09:50 |
27-O-003 |
张莉 |
微信提示音类型对大学生读者语义整合过程的不同影响:基 于“连...都...”句式的眼动研究 |
10:10 |
27-O-004 |
郭梓涛 |
色味关联强度与标签类型对产品视觉搜索的影响:来自眼动研究的证据 |
“特殊职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分组展贴报告 |
全天 |
14-P-001 |
刘斌 |
阐明消防员慢性应激及其与抑郁症的共病关系:一项横断面网络分析 |
“人格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分组展贴报告 |
全天 |
15-P-001 |
唐蕾 |
基本心理需求对大学生“慢就业”倾向的影响: 掌握目标和求职清晰度的中介作用 |
全天 |
15-P-002 |
赵景豪 |
厌蠢情景下,自恋-自尊冲突与社会认知两大维度的关系 |
全天 |
15-P-003 |
钟涛 |
神经质人格和抑郁的关系:心理坚韧性的调节效应 |
“心理学质性研究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 主持人:戚心洁 |
08:00 |
28-O-001 |
周立娜 |
肝癌患者死亡焦虑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 |
08:20 |
28-O-002 |
杨嘉翌 |
中小学家长为孩子心理求助的阶段及影响因素:一项质性研究 |
08:40 |
28-O-003 |
戚心洁 |
中国文化情境下大学生关怀倾向的内涵特征与潜在类别转变 |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2 主持人:高 隽 |
08:00 |
13-O-001 |
王若辰 |
中国大学生委屈情绪的现象学研究 |
08:20 |
13-O-002 |
杨雪 |
亲密关系中的共情过程:基于多项式加工树模型的分析 |
08:40 |
13-O-003 |
唐信峰 |
集中式简化心理教育团体:一种“多快好省”的心理干预递送模式 |
09:00 |
13-O-004 |
李想 |
AI介入心理咨询服务:专业人员态度的质性研究 |
09:20 |
13-O-005 |
吴慧莲 |
不同温度隐喻启动下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内隐学习态度影响的实验研究 |
“认知神经科学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1 主持人:李开云 |
08:00 |
29-O-001 |
陈斯妤 |
童年期创伤对面孔情绪加工神经机制的影响:基于ERP的证据 |
08:20 |
29-O-002 |
刘斯君 |
创伤年龄对PTSD患者情绪调节神经机制的影响:基于注意转移任务的fMRI研究 |
08:40 |
29-O-003 |
陈柳 |
孤独症母子情绪感染的多模态同步机制 |
09:00 |
29-O-004 |
杜邦 |
孤独症儿童共享注意的表现与脑际互动机制 |
09:20 |
29-O-005 |
刘子薇 |
自然情境下儿童共情的神经活动同步性 |
09:40 |
29-O-006 |
罗菁菁 |
恐惧学习任务下童年期创伤的功能连接组预测与神经机制 |
“工程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分组展贴报告 |
全天 |
16-P-001 |
常馨匀 |
移动端软件弹窗按钮视觉显著性对用户体验的影响 |
全天 |
16-P-002 |
朱晓慧 |
多目标搜索中的后续搜索漏报:目标相似性与事件率的作用 |
全天 |
16-P-003 |
秦天宇 |
视觉搜索中的低事件率效应:相似性搜索的作用 |
全天 |
16-P-004 |
Ziran Ma |
助眠音频特征对放松度的影响:基于HRV、EEG、主观情绪的多模态混合设计研究 |
全天 |
16-P-005 |
刘煜 |
人机协同模式对航空着陆风险决策的影响 |
“决策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分组展贴报告 |
全天 |
17-P-001 |
赵苑婷 |
混合策略在人类反转学习中的运用:基于隐马尔可夫模型的研究 |
全天 |
17-P-002 |
刘驰 |
社交媒体中错失恐惧对连续风险决策情境下后悔情绪的影响 |
“认知神经科学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3 主持人:汪海玲 |
08:00 |
29-O-007 |
刘秉怡 |
内嗅皮层与颞顶联合区联合表征推断过程中的抽象社会知识结构 |
08:20 |
29-O-008 |
刘飞隆 |
情感关怀驱动的亲社会谎言及其计算认知神经机制 |
08:40 |
29-O-009 |
宿薇 |
前扣带回抑制性神经活动与人格特质及家庭认知环境的关联性分析 |
09:00 |
29-O-010 |
邵杨 |
虚假信息分享的神经机制-来自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的证据 |
09:20 |
29-O-011 |
卫晓典 |
面孔整体信息影响眼睛注视方向的自动加工 |
09:40 |
29-O-012 |
王钰柯 |
催产素影响双人决策任务中的信息交换及脑间同步性 |
“特殊职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 主持人:邹骐阳 |
08:00 |
14-O-001 |
唐睿翼 |
深度知觉对多任务管理的影响:基于眼动追踪的行为与认知机制研究 |
08:20 |
14-O-002 |
解旭东 |
视觉搜索情境交互测试的有效性:行为与ERP的证据 |
08:40 |
14-O-003 |
马璟然 |
为何地图先行?冲突环境中低空导航的空间对齐机制 |
09:00 |
14-O-004 |
陆开朗 |
无人机成像下空间压缩效应的影响机制:基于地形特征与图像失真线索 |
09:20 |
14-O-005 |
丁宁 |
压力重塑注意分配:急性应激对航空模拟着陆任务变化盲视的影响 |
09:40 |
14-O-006 |
邹骐阳 |
正念与运动整合干预方案对水面舰艇部队官兵身心健康影响研究 |
“老年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分组展贴报告 |
全天 |
18-P-001 |
李文静 |
基于机器学习构建心脑血管疾病群体抑郁风险预测模型 |
全天 |
18-P-002 |
江利琛 |
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的教育与跨文化项目功能差异分析 |
全天 |
18-P-003 |
王子晴 |
父母心理控制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睡眠时型和睡眠拖延的链式中介作用 |
全天 |
18-P-004 |
冷嵩 |
情绪调节的神经与心理机制:老年人内在能力保护功能探析 |
全天 |
18-P-005 |
曹梓璇 |
基于网络分析的轻度认知障碍老年人认知功能核心症状网络的心理机制探析 |
全天 |
18-P-006 |
贾泮泮 |
基于BDNF介导的有氧运动联合认知训练对MCI多维功能的跨学科整合研究 |
全天 |
18-P-007 |
丁冉 |
中国农村老年人睡眠质量与抑郁症状的相关性分析 |
全天 |
18-P-008 |
何新茹 |
女性抚养者的身体和精神健康对其农村子女成年后抑郁症状的影响:基于CHARLS数据库 |
全天 |
18-P-009 |
蒋璧聪 |
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对轻度认知障碍人群的干预成效:一项系统综述与荟萃分析 |
“认知神经科学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5 主持人:吴瑕 |
08:00 |
29-O-013 |
孙金蕊 |
时域干涉技术(TI)在心理学研究问题中的应用:一项基于序列学习的非侵入性神经调控研究 |
08:20 |
29-O-014 |
刘爱心 |
非侵入性调控穹窿白质对空间认知影响的探究 |
08:40 |
29-O-015 |
凌欣 |
基于特征的注意选择中主动与反应抑制的时间进程差异:来自SSVEP与MVPA的证据 |
09:00 |
29-O-016 |
苏家慧 |
显著性对干扰物的注意抑制时间进程的动态调节作用 |
09:20 |
29-O-017 |
占文俊 |
时间干涉刺激(TIS)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控制功能的影响 |
“民族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分组展贴报告 |
全天 |
19-P-001 |
赵科 |
创业教育对民族大学生创业行为的影响:一个链式中介模型 |
全天 |
19-P-002 |
田录梅 |
港澳台侨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群际接触、抑郁之间的关系:一项交叉滞后分析 |
“护理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分组展贴报告 |
全天 |
20-P-001 |
戴北俊 |
探讨食管癌术后患者心理弹性与其症状负担的关系 |
全天 |
20-P-002 |
周静 |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慢病管理在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中的应用 |
全天 |
20-P-003 |
陈鸿辉 |
家庭照料者负担如何影响抑郁青少年的健康结局?——心理韧性、希望与感知社会支持的作用 |
全天 |
20-P-004 |
王丙婷 |
心理灵活性在慢阻肺患者数字健康素养与自我管理间的中介作用 |
全天 |
20-P-005 |
毛雨倩 |
基于用户画像的新入职护士心理护理能力特征识别与分类研究 |
全天 |
20-P-006 |
陈思琪 |
正念减压对老年心衰患者睡眠质量及运动耐力的影响效果 |
“发展心理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1 主持人:熊建萍 |
08:00 |
02-O-001 |
陈瑞婷 |
汉语儿童语素意识贡献阅读流畅性发展的中介模型检验 |
08:20 |
02-O-002 |
吴伟 |
执行功能对小学生数学与阅读能力的影响:工作记忆的关键作用及ADHD表现的中介效应 |
08:40 |
02-O-003 |
赵婧 |
抑制控制子成分训练对阅读障碍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干预效果及作用的神经机制 |
09:00 |
02-O-004 |
王晓洁 |
7-14岁发展性面孔失认症儿童面孔识别的特异性缺陷 |
“工程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1 主持人:刘子豪 |
08:00 |
16-O-001 |
潘可淇 |
人类交谈中的注视规则能够提高虚拟人的拟人性 |
08:20 |
16-O-002 |
刘子豪 |
大模型会后悔吗?基于连续决策任务和DeepSeek-R1的证据 |
08:40 |
16-O-003 |
查松延 |
急性应激条件下个体框架转换能力的变化:基于虚拟现实的一项研究 |
09:00 |
16-O-004 |
潘盈朵 |
急性应激与奖赏对人机协同中航空着陆决策的影响 |
“语言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分组展贴报告 |
全天 |
21-P-001 |
张熙悦 |
抑制控制对汉语双字词正字法家族词频效应的影响 |
全天 |
21-P-002 |
张倩 |
急性有氧运动如何通过语言语境影响情绪调节:来自ERP的证据 |
全天 |
21-P-003 |
张妍萃 |
与青年人相反,字间距扩大能提升老年读者的转换字符效应 ——来自眼动的证据 |
全天 |
21-P-004 |
辛昕 |
手部动作表征对口语产生概念准备阶段的影响 |
全天 |
21-P-005 |
刘春雷 |
发散思维影响隐喻产生的ERP研究 |
全天 |
21-P-006 |
彭澍 |
孤独感对诗歌意象的注意影响:来自眼动的证据 |
“社区心理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分组展贴报告 |
全天 |
22-P-001 |
王会会 |
大学生早期应激的特点及对工作记忆的影响 |
全天 |
22-P-002 |
高彤彤 |
叙事护理对社区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感的应用研究 |
“发展心理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3 主持人:衣新发 |
08:00 |
02-O-005 |
于圣禧 |
青少年未来规划的发展轨迹及与学业表现的关系 |
08:20 |
02-O-006 |
刘鑫婧 |
创造性焦虑对日常创意表现动态变化的影响:来自生态瞬时评估的证据 |
08:40 |
02-O-007 |
王峥 |
语义网络视角下的创造力探究:基于近10年文献的元分析 |
09:00 |
02-O-008 |
钱若寒 |
2-5岁幼儿粗大动作发展量表的编制与验证 |
“网络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分组展贴报告 |
全天 |
23-P-001 |
郭子涵 |
“以谣传谣”:谣言叙述方式对网络谣言传播的影响——谣言来源、谣言情绪色彩的作用 |
全天 |
23-P-002 |
张稑宜 |
电子竞技赛事观众网络暴力现象研究 ——一项以英雄联盟职业联赛为例的网络民族志研究 |
全天 |
23-P-003 |
蒋瑾 |
网络头像特征对网络初始人际信任知觉的影响 |
全天 |
23-P-004 |
章靓颖 |
普通和专业用户生成内容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信任的中介作用 |
全天 |
23-P-005 |
张万双 |
问题性手机使用、适应能力和成人依恋之间的相互关系:一项网络分析 |
全天 |
23-P-006 |
童书铭 |
当“空心病”遇上“科技病”:青少年生命意义感、问题性手机使用与元认知信念的纵向关联 |
全天 |
23-P-007 |
曲艺 |
稀缺心态对大学生网络受骗易感性的影响: 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
全天 |
23-P-008 |
孙一丹 |
社交媒体信息茧房下批判性思维的研究回顾与测量探析 |
全天 |
23-P-009 |
王伟 |
朋友圈点赞与大学生抑郁: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
全天 |
23-P-010 |
戚娅玮 |
短期焦点解决对网络成瘾者注意网络的增强作用:基于行为和神经的证据 |
全天 |
23-P-011 |
韩冰 |
负性情绪线索与游戏线索对网络游戏成瘾者抑制控制的影响 |
全天 |
23-P-012 |
王紫琳 |
社交媒体使用与青少年人际适应:一个双路径链式模型 |
全天 |
23-P-013 |
李思成 |
网络排斥对初中生现实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社交焦虑与共情的中介作用 |
全天 |
23-P-014 |
赵海霞 |
休息羞耻对大学生问题性网络使用的影响: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和神经质人格的调节作用 |
全天 |
23-P-015 |
陈天意 |
外显自尊对社交媒体用户取消倾向的影响机制:攻击规范信念与乐趣寻求的双中介路径 |
全天 |
23-P-016 |
孙青青 |
短视频让我们的审美更一致? ——短视频使用对大学生理想身体自我的影响 |
全天 |
23-P-017 |
官平 |
性别化网名对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性别与任务类型的作用 |
“发展心理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5 主持人:胡 娜 |
08:00 |
02-O-009 |
智诺 |
幼儿挫折后的坚持性提升:积极情绪干预的作用 |
08:20 |
02-O-010 |
杜肖丽 |
认知偏差的放大效应:拒绝敏感性与反应性攻击关联的中介机制 |
08:40 |
02-O-011 |
施民阳 |
儿童对群体间道德违规行为的第三方惩罚及发展: 群体身份的调节 |
09:00 |
02-O-012 |
金晓雨 |
假装游戏对学前儿童执行功能与心理理论的差异化影响 |
09:20 |
02-O-013 |
胡娜 |
奖赏与惩罚反馈调节儿童错误后调整:即时与持续效应 |
“心理学与社会治理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 主持人:张文清 |
08:00 |
30-O-001 |
张文清 |
真假辨别与传播行为的分离:基于中国社交媒体用户的实证研究 |
08:20 |
30-O-002 |
吴茜雯 |
国家叙事下的心理张力:当民族主义认同遭遇全球责任 |
08:40 |
30-O-003 |
康艺馨 |
隐瞒还是透露:隐瞒高阶层身份对道德、能力及温暖感知的影响 |
“决策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2 主持人:王子鸣 |
08:00 |
17-O-001 |
王子鸣 |
基于大语言模型的跨情境隐私决策预测 |
08:20 |
17-O-002 |
齐全 |
主观信心与视觉注意在择偶复制中的作用:来自眼动的证据 |
08:40 |
17-O-003 |
李婕 |
基于网络分析的责任信念与防御性决策的关系研究 |
09:00 |
17-O-004 |
周鑫岐 |
社交媒体依赖影响探索行为的认知计算机制 |
09:20 |
17-O-005 |
郝慧玲 |
最优化倾向对员工幸福感的影响:心理资本与个体学习的链式中介 |
09:40 |
17-O-006 |
孙庆洲 |
烘托效应:用一种产品营销另一种产品 |
“情绪与健康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分组展贴报告 |
全天 |
24-P-001 |
邱慧燕 |
情绪诱发视盲的注意特征及其眼动证据 |
全天 |
24-P-002 |
谢倩倩 |
海洛因与甲基苯丙胺使用障碍者的内感受特征差异及其与焦虑情绪的关联 |
全天 |
24-P-003 |
罗湄钰 |
中文版心理痛苦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
全天 |
24-P-004 |
黄杏 |
心理学理论与临床经验驱动的特征工程在自动化抑郁评估中的应用 |
全天 |
24-P-005 |
李骋诗 |
眼睛揭示真相:从情绪面孔解析社交焦虑的注意偏向 |
全天 |
24-P-006 |
王静杨 |
中文版情绪性食欲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
全天 |
24-P-007 |
邱玉然 |
阈下抑郁个体的金钱与社会奖赏学习损伤 |
全天 |
24-P-008 |
林中鹂 |
青少年学校氛围、孤独感和抑郁症之间关系的网络分析 |
全天 |
24-P-009 |
袁言云 |
听力正常与听力障碍青少年中父母过度保护对环境敏感性与抑郁症状关系的网络分析 |
全天 |
24-P-010 |
何震 |
不同人际关系模式对青少年失眠发展的影响:抑郁症状的中介作用和多基因的调节作用 |
全天 |
24-P-011 |
刘朝霞 |
认知易感性中介远端应激及当前应激与抑郁的关系:基于抑郁无望理论 |
全天 |
24-P-012 |
张静怡 |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与焦虑的关系:以社交回避为中介的交叉滞后研究 |
全天 |
24-P-013 |
郭旭婷 |
大学生童年情感创伤对自我关怀的影响:认知情绪调节的平行中介作用 |
全天 |
24-P-014 |
刘锦琪 |
经颅直流电刺激对强迫症患者强化学习系统的影响 |
全天 |
24-P-015 |
王青春 |
大学生ADHD倾向与社交焦虑的关系: 情绪调节能力的中介作用 |
全天 |
24-P-016 |
尹怡 |
慢性病和疼痛作为情绪问题的预测因素:基于CHARLS数据的预测模型 |
全天 |
24-P-017 |
郭翠翠 |
童年创伤经历者情绪可塑信念对情绪失调的影响: 情绪调节策略的中介作用 |
全天 |
24-P-018 |
骆贵 |
童年创伤与生活满意度对中老年人抑郁发展轨迹的影响:基于潜增长曲线模型 |
全天 |
24-P-019 |
李奥成 |
自恋特质对大学生恶意创造力的影响:共情和攻击性的链式中介作用 |
全天 |
24-P-020 |
徐璐璐 |
中国跨性别女性性少数压力与自杀意念:抑郁的中介作用与性别一致性的调节效应 |
“决策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3 主持人:隋晓阳 |
08:00 |
17-O-007 |
李冀蒙 |
融合数值忽视的爱荷华赌博任务简版强化学习模型的开发与检验 |
08:20 |
17-O-008 |
郭婧 |
从等待到风险:体验式跨期决策如何塑造风险行为 |
08:40 |
17-O-009 |
郑珺 |
反馈调节流行率效应方向:来自行为与漂移扩散模型的证据 |
09:00 |
17-O-010 |
隋晓阳 |
跨期决策中的金额模糊规避:来自计算建模的证据 |
09:20 |
17-O-011 |
梁彦 |
为他人选择时更随意:跨期决策中的自我–他人差异 |
09:40 |
17-O-012 |
范陈玉 |
艾勒悖论(Allais Paradox)的另一面 |
10:00 |
17-O-013 |
赵跃野 |
基于 Q-learning 算法的创业倾向个体动态风险决策行为研究 |
“发展心理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7 主持人:林丹华 |
08:00 |
02-O-014 |
陈美慧 |
青少年期的亲子冲突:一项基于青少年-父母双重视角的质性研究 |
08:20 |
02-O-015 |
陈绮颖 |
母亲情感共情与儿童冷漠无情特质的双向关系: 母亲情感表达的中介作用 |
08:40 |
02-O-016 |
朱岩岩 |
亲子互动中父母的“数字化分心”对儿童手机成瘾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 |
09:00 |
02-O-017 |
王亚军 |
为何事与愿违?父母网络监管对儿童接触反社会短视频内容的影响: 基于交叉滞后的中介分析 |
09:20 |
02-O-018 |
胡从修 |
母亲积极教养-友谊质量一致性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多巴胺系统基因的调节作用 |
09:40 |
02-O-019 |
廖龙越 |
亲子互动中母亲敏感性认知加工的动态眼动特征 |
“心理学脑成像研究专业委员会”分组展贴报告 |
全天 |
25-P-001 |
傅雯丽 |
失眠障碍中皮层下结构的功能再组织:来自rs-fMRI个体化脑图谱的证据 |
全天 |
25-P-002 |
曹智鹏 |
影像转录组学中背景基因遗漏问题的系统评估 |
“发展心理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9 主持人:李燕芳 |
08:00 |
02-O-020 |
张薇 |
性别与性别角色表达在学龄前儿童同伴接纳网络中的差异化模式: 一项社会网络分析研究 |
08:20 |
02-O-021 |
凌芙睿 |
青少年压力、情绪因素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动态关系——基于获益障碍模型的交叉滞后分析 |
08:40 |
02-O-022 |
边昊天 |
父母差别对待与青少年同胞关系的动态关联:基于随机截距交叉滞后模型的分析 |
09:00 |
02-O-023 |
张艺凡 |
青少年同胞关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基于随机截距交叉滞后模型的分析 |
09:20 |
02-O-024 |
向光璨 |
父母、同伴依恋是否以及如何影响青少年自我控制的发展: 一项随机截距交叉滞后研究 |
09:40 |
02-O-025 |
代晨辉 |
9~12岁儿童欺凌受害与抑郁-焦虑共病症状的动态关系: 一项交叉滞后网络分析 |
“文化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 1 主持人:金帅迪 |
09:10 |
31-O-001 |
金帅迪 |
现实-理想自我差异与自我损耗的关系: 儒家和道家价值观的调节作用 |
09:30 |
31-O-002 |
童心怡 |
生命价值实现过程的文化差异:来自中美讣告跨文化研究的启示 |
09:50 |
31-O-003 |
赵博强 |
文化差异视角下的自我控制策略:基于中美网络分析的跨文化研究 |
10:10 |
31-O-004 |
钟恒 |
家长式信念与依赖定向帮助:社会联结与家庭亲密度的作用 |
“眼动心理研究专业委员会”分组展贴报告 |
全天 |
27-P-001 |
成康慧 |
汉语阅读伴随新词学习中的形旁一致性效应: 母语者与留学生眼动特征比较 |
全天 |
27-P-002 |
赵欣雨 |
高低孤独特质群体生命性感知注意偏向的时间进程:来自眼动研究的证据 |
全天 |
27-P-003 |
刘文馨 |
色觉异常者在平滑追随眼动中的补偿效应 |
“心理学质性研究专业委员会”分组展贴报告 |
全天 |
28-P-001 |
刘航 |
面包与月亮:一位单亲家庭女大学生的生命叙事 |
“老年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1 主持人:朱 蕾 |
08:00 |
18-O-001 |
陈文丹 |
老年人体育锻炼、社会参与与孤独感的时序交互作用:基于NSHAP数据的追踪研究 |
08:20 |
18-O-002 |
齐月杨 |
老年人社交媒体使用、孤独感及心理社会因素的潜在剖面与网络分析 |
08:40 |
18-O-003 |
许珂云 |
父母关爱和子女情感支持模式对中老年人群抑郁症状变化轨迹的预测 |
09:00 |
18-O-004 |
刘洪群 |
社会参与缓冲不良童年经历对中老年严重抑郁症状的影响:来自中国大型全国性队列的证据 |
09:20 |
18-O-005 |
叶烘楠 |
老年人负性情绪粒度与临终规划之间的关系:以死亡焦虑为中介作用 |
09:40 |
18-O-006 |
马鹏 |
腹型肥胖老年人睡眠时长和抑郁的纵向相互关系: 基于随机截距交叉滞后模型 |
“认知神经科学专业委员会”分组展贴报告 |
全天 |
29-P-001 |
王雪娜 |
不同情境线索下面孔的分层类别加工及其神经动态 |
全天 |
29-P-002 |
刘丹 |
发作性偏头痛的神经机制:内侧前额叶皮层的结构和功能异常 |
全天 |
29-P-003 |
白茹芸 |
催产素在人类与生成式大语言模型交互中的作用:情感联结的生理与心理机制研究 |
全天 |
29-P-004 |
杨婧 |
连续与间歇性Theta爆发刺激对难治性抑郁症大脑功能连接的作用研究 |
全天 |
29-P-005 |
石琨颖 |
急性睡眠剥夺对任务转换成本的影响:来自ERP的证据 |
全天 |
29-P-006 |
曼 |
汉字加工神经专业化的发展差异:基于中国儿童与成人的比较研究 |
全天 |
29-P-007 |
郝爽 |
面孔特征在群体情绪整体感知中的作用:来自ERPs与TMS的证据 |
全天 |
29-P-008 |
张珺 |
成功记忆依赖编码阶段的神经表征 |
全天 |
29-P-009 |
徐琳 |
睡眠剥夺破坏姿势平衡与感觉运动整合:来自多模态神经影像的证据 |
全天 |
29-P-010 |
李婉仪 |
合作与竞争情境下海洛因成瘾者人际互动的异常神经机制 |
全天 |
29-P-011 |
胡杨思竹 |
熟悉音乐条件下先天性失歌症者主动音乐意象的脑电研究 |
全天 |
29-P-012 |
谢恬 |
睡眠稳态压力对警觉性注意的影响:来自脑电时频和图论分析的证据 |
全天 |
29-P-013 |
陈晓敏 |
基于SDM-PSI的ADHD和MDD认知灵活性任务的脑神经机制的元分析研究 |
全天 |
29-P-014 |
秦朝锋 |
预测误差对眶额皮层反应模式的调控驱动逆转学习中的行为灵活性 |
全天 |
29-P-015 |
石小轩 |
增加工作记忆训练中刷新过程的负荷可以提高执行能力而非存储能力 |
全天 |
29-P-016 |
付文娟 |
静息态EEG的非线性特征可分类海洛因短期戒断、长期戒断与健康个体 |
全天 |
29-P-017 |
张沅鸿 |
无声节奏的双重性:听障人群视觉节奏加工在简单与复杂任务中的分化表现 |
全天 |
29-P-018 |
杨雅淇 |
视空能力与数量感知的关系研究:基于数量表征的空间隐喻 |
全天 |
29-P-019 |
刘怡 |
老年性听力损失患者大脑听觉言语处理代偿机制:基于静息与任务态fNIRS研究 |
全天 |
29-P-020 |
党薇 |
情绪性反馈对社会排斥加工的影响:右腹外侧前额叶皮层的调节作用 |
全天 |
29-P-021 |
孙焕翔 |
不同意识条件下的朝向统计概要表征:平均表征和变异表征的分离 |
全天 |
29-P-022 |
龚韵琛 |
利用不确定性下的风险决策行为估算实际年龄与脑龄 |
“老年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3 主持人:杨意如 |
08:00 |
18-O-007 |
冯臣 |
言语产生中语义和语音加工的年老化过程: 基于EEG-RSA的研究证据 |
08:20 |
18-O-008 |
杨意如 |
表征“超级老者”卓越认知能力的多领域生物标志物研究 |
08:40 |
18-O-009 |
徐胜楠 |
主观认知下降老年人的认知控制:来自个体内反应时变异性的证据 |
09:00 |
18-O-010 |
黄润玉 |
越年轻越孤独?社会拒绝易感性的毕生脑-行为通路及其神经基础 |
09:20 |
18-O-011 |
王梦蝶 |
经颅电刺激改善老年人智能手机使用——基于手机购物任务的行为与脑电研究 |
09:40 |
18-O-012 |
邱月虹 |
轻度认知障碍老年人大脑白质结构网络变化特点——基于TBSS分析 |
“护理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2 主持人:岳 鹏 |
08:00 |
20-O-001 |
谭德容 |
癌症患者在预立医疗计划讨论中的心理抗拒:文化、家庭、经济约束与疾病预期的影响 |
08:20 |
20-O-002 |
王涛 |
Kumpfer模型下中青年胃肠道癌症化疗患者抗逆力发展轨迹的质性研究 |
08:40 |
20-O-003 |
李国鹏 |
心理灵活性在结直肠癌永久性肠造口患者病耻感对社会退缩作用路径中的调节作用 |
09:00 |
20-O-004 |
陈鑫 |
化疗相关味觉改变对乳腺癌患者癌性厌食的影响: 心理韧性和家庭支持的链式中介作用 |
09:20 |
20-O-005 |
赵迪 |
以接纳承诺疗法(ACT)为指导的干预对乳腺癌患者围化疗期社会参与的效果评价 |
09:40 |
20-O-006 |
董梦媛 |
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症状的时序网络分析 |
“积极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 主持人:郭俊俏 |
08:00 |
33-O-001 |
孙海燕 |
感恩训练对青少年抑郁的积极影响:一项干预研究 |
08:20 |
33-O-002 |
张炜 |
上行社会比较对不公平感的影响:核心自我评价和敬畏的作用 |
08:40 |
33-O-003 |
陶涛 |
大语言模型在社会善念中的群际偏差现象 |
09:00 |
33-O-004 |
赵欣桐 |
成长型思维与高中生学习投入的循环作用关系:生命意义感的纵向中介效应 |
09:20 |
33-O-005 |
杨体香 |
人格成长型思维在同伴自主支持与青少年情绪幸福感之间的调节作用:一项多方法、多样本的研究 |
09:40 |
33-O-006 |
郭俊俏 |
The Influence of Intellectual Humility on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Well-Being: The Serial Mediating Effects of Mastery Goal Orientation and Cooperative Tendency |
“护理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4 主持人:关 青 |
08:00 |
20-O-007 |
范艳 |
益处发现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我效能感与生活质量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
08:20 |
20-O-008 |
孙垚 |
数字化时代下老年慢性病患者信息超载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启示 |
08:40 |
20-O-009 |
雷奕娴 |
生活空间移动性对社区脑卒中后老年人主观认知能力下降的影响:衰弱和抑郁的链式中介作用 |
“护理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6 主持人:胡 洁 |
08:00 |
20-O-010 |
李佳帅 |
ICU低经验护士在并发多任务冲突中任务源类型及疾病严重度对注视行为及认知负荷的影响 |
08:20 |
20-O-011 |
周添吉 |
基于微信平台的癌症患儿父母问题解决训练项目的开发与试点研究 |
08:40 |
20-O-012 |
潘欣韵 |
患者更愿意接受智慧医疗?——基于Blinder-Oaxaca分解的技术准备度差异解析 |
09:00 |
20-O-013 |
汪文怡 |
技术准备度的人群异质性和使用意愿的关系——聚焦有创交互的采血机器人 |
09:20 |
20-O-014 |
荆俊彤 |
道德型领导如何通过激发护士道德敏感性提升人工智能感知水平 |
09:40 |
20-O-015 |
赵明静洁 |
社区老年人孤独感与手机依赖: 无聊倾向的中介作用与数字参与的调节作用 |
“校园欺凌与暴力防治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 1 主持人:李永鑫 潘斌 |
08:00 |
35-O-001 |
徐敏 |
初中生同伴依恋潜类别及其与网络受欺负、网络欺负的纵向关系: 基于潜在剖面分析 |
08:20 |
35-O-002 |
梁文雨 |
青少年受欺凌风险对保护行为的影响——来自纵向研究和实验研究的证据 |
08:40 |
35-O-003 |
陈光辉 |
受欺凌者为何不求助?低估旁观者保护意愿的影响 |
09:00 |
35-O-004 |
梁冰 |
“面子文化”到“忍文化”:中国文化视角下校园欺凌的心理动机 |
09:20 |
35-O-005 |
杨之旭 |
公正世界信念与青少年攻击性的双向关系:一项追踪研究 |
“普通心理与实验心理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1 主持人:张 倩 |
08:00 |
04-O-001 |
朱燕妮 |
PERMA模式赋能宫颈癌术后同步放化疗患者心理韧性的整合照护研究 |
08:20 |
04-O-002 |
许恒 |
负性情绪与动机强度对抑郁倾向个体过滤效能的影响 |
08:40 |
04-O-003 |
邱男 |
抑郁症选择性注意损伤的神经新证据:统计学习失效与网络代偿激活 |
09:00 |
04-O-004 |
范俊龙 |
亚临床抑郁大学生的注意偏向模式及脑功能特征 |
09:20 |
04-O-005 |
刘佳颖 |
音乐能改善“饿怒症”吗?基于限制性饮食的研究 |
09:40 |
04-O-006 |
万李 |
重度抑郁症情绪冲突处理的神经机制研究 |
“语言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2 主持人:陈庆荣 |
08:00 |
21-O-001 |
陈婉仪 |
中文双字词的词素转置效应及其机制:基于行为与脑电的证据 |
08:20 |
21-O-002 |
袁心颖 |
汉字位置编码的语义促进效应:基于眼动研究的证据 |
08:40 |
21-O-003 |
刘建邑 |
汉字亚字符统计特征EEG神经表征的个体差异:阅读能力与白质结构的关联 |
09:00 |
21-O-004 |
苏欣琪 |
腹侧颞枕皮层半球间的功能连接支持汉字阅读 |
09:20 |
21-O-005 |
杨嘉毅 |
汉字多维信息表征的时间进程及加工需求的调节效应 |
09:40 |
21-O-006 |
顾啦啦 |
汉-英双语者在二语词汇阅读中母语和二语的词汇信息表征 |
“普通心理与实验心理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3 主持人:汪 俊 |
08:00 |
04-O-007 |
刘翠红 |
竞争互动对干扰抑制的影响:基于扩散模型与ERP的证据 |
08:20 |
04-O-008 |
汪俊 |
人际接近-回避动作对联合Flanker效应的调节作用 |
08:40 |
04-O-009 |
金哲宇 |
即兴身体活动对青少年创造力的促进作用 |
09:00 |
04-O-010 |
刘承珍 |
无意识加工促进创造性思维的认知神经机制: 基于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NIRS)的实证研究 |
09:20 |
04-O-011 |
谢桐 |
物体影响目标与单例干扰物间的注意分配 |
09:40 |
04-O-012 |
宋方兴 |
基于眼的注意调节眼优势可塑性的神经机制 |
10:00 |
04-O-013 |
王青春 |
不同刺激材料下短视频沉迷者的注意偏向时程特征 |
“普通心理与实验心理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4 主持人:晏碧华 |
08:00 |
04-O-014 |
孙天宇 |
老化对动作与知觉序列内隐学习睡眠离线巩固效应的影响 |
08:20 |
04-O-015 |
李建花 |
概念信息促进范畴归纳的神经机制 |
08:40 |
04-O-016 |
郝洋乐 |
时间压力对第三方补偿的影响:来自ERP的证据 |
09:00 |
04-O-017 |
苌琦 |
基于人类心智推理的行走模型优化机器人社会导航 |
09:20 |
04-O-018 |
刘恒 |
简单动作对典型空间位置关系客体组合编码与解码的非对称影响 |
09:40 |
04-O-019 |
曹金兰 |
情绪性趋避优势反应的意图性抑制及其神经机制 |
“网络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1 主持人:谢笑春 |
08:00 |
23-O-001 |
张天羽 |
浏览外貌社交网站内容及评论类型对大学生身体满意度的影响 |
08:20 |
23-O-002 |
李晓琼 |
短视频成瘾是否加剧失眠症状,抑或反之?一项交叉滞后网络分析 |
08:40 |
23-O-003 |
黄懿 |
生活满意度与人工智能正向/负向态度的关系:认知灵活性的中介作用与自然联结的调节作用 |
09:00 |
23-O-004 |
张正 |
碎片化互联网使用重塑青少年心流与心智游移 |
09:20 |
23-O-005 |
张娜 |
社交媒体使用与女性幸福感的关系:来自元分析的证据 |
09:40 |
23-O-006 |
曾玥 |
基于O-S-O-R模型识别大学生线上亲社会行为关键影响因素及作用路径:机器学习联合网络分析 |
“网络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3 主持人:牛更枫 |
08:00 |
23-O-007 |
曾梦蝶 |
网络受欺凌与网络欺凌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链式中介模型 |
08:20 |
23-O-008 |
廖华晶 |
父母低头行为与小学生手机成瘾的关系:体验回避的中介作用与自我同情的调节作用 |
08:40 |
23-O-009 |
钱伟红 |
家长数字自我效能感与幼儿学习品质的关系: 基于变量与个体中心的分析 |
09:00 |
23-O-010 |
马鹏云 |
从需求到能力:心理需求满足如何通过内部动机影响青少年人工智能素养——自尊的调节作用 |
09:20 |
23-O-011 |
王鹏程 |
青少年亲子沟通质量与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真我表露的关系研究:累赘感和物质主义的中介作用 |
“情绪与健康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2 主持人:袁加锦 |
08:00 |
24-O-006 |
陈玫霖 |
主要育儿者的HRV调节机制与生理-心理异质性:基于情绪诱发实验的调节亚型探索 |
08:20 |
24-O-007 |
王雨婷 |
不同情境和策略下伴侣间情绪调节的效果研究 |
08:40 |
24-O-008 |
赵海霞 |
休息羞耻对研究生异常进食行为的影响:自我关怀的中介作用和自我控制的调节作用 |
09:00 |
24-O-009 |
雅茹 |
人工语言训练对面部表情类别知觉的影响研究 |
09:20 |
24-O-010 |
陆嘉琦 |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风险决策偏好:心境阶段特异性的横断与纵向研究 |
09:40 |
24-O-011 |
翁小芳 |
自杀风险影响社会评价学习的行为路径:错误转换行为的中介作用 |
“情绪与健康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4 主持人:陈 琦 |
08:00 |
24-O-001 |
喻兰莹 |
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探究额下回在改善社交焦虑情绪中的作用 |
08:20 |
24-O-002 |
李晓彤 |
孤独症儿童母亲情绪加工机制:育儿压力的中介作用 |
08:40 |
24-O-003 |
方若彤 |
弥合主客观鸿沟:基于Vision Transformer的PAD情绪识别模型在自评与他评间的一致性与差异性分析 |
09:00 |
24-O-004 |
何宇哲 |
父母情感温暖、心理韧性与青少年抑郁:基于机器学习多基因风险评分的调节中介模型 |
09:20 |
24-O-005 |
黄发杰 |
抑郁倾向大学生保留注意促进效应的证据:基于线索提示、情绪效价与性别差异的调节作用 |
“行为与健康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 1 主持人:邹嘉玥 |
08:00 |
36-O-001 |
陈丹 |
探索青少年问题性网络使用的风险因素:基于机器学习模型 |
08:20 |
36-O-002 |
邹嘉玥 |
认知行为疗法的团体治疗改善大学生尼古丁成瘾:行为与静息态脑电的证据 |
08:40 |
36-O-003 |
黄媚娇 |
大学生非适应性白日梦与认知功能异常、精神病性症状的关系研究 |
09:00 |
36-O-004 |
宋玲芝 |
结合网络与贝叶斯网络分析探究童年创伤与 大学生网络成瘾之间的路径机制 |
09:20 |
36-O-005 |
骆贵 |
研究生抑郁症状与外化问题行为的关系:一项潜在转变分析 |
“医学心理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2 主持人:王 湘 |
08:00 |
06-O-001 |
王珺 |
ADHD儿童闭眼姿势不稳与冲动-多动症状的特异性关联:一项基于静态立位平衡控制任务的研究 |
08:20 |
06-O-002 |
周婷 |
父母心智化教养与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问题行为:观察及干预研究 |
08:40 |
06-O-003 |
徐晨晨 |
孤独症谱系障碍幼儿外化问题行为与父母养育行为的关系:基于亲子互动的动态关联研究 |
09:00 |
06-O-004 |
任垒 |
医护人员道德损伤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间关系的网络分析 |
“行为与健康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 4 主持人:郭思浦 |
10:10 |
36-O-006 |
徐之韵 |
压力事件与青少年外化问题的关系:不可预测信念和内源性压力的作用及性别差异 |
10:30 |
36-O-007 |
明桦 |
人际风险经历对青少年群体情绪感知平行加工和序列加工过程的影响 |
10:50 |
36-O-008 |
王怡宁 |
心理边界如何塑造中学生的同伴接纳?情绪智力的中介作用与宜人性的调节作用 |
11:10 |
36-O-009 |
陈珅 |
心理健康素养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
11:30 |
36-O-010 |
郭思浦 |
适应负荷对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青少年抑郁焦虑共病症状的影响:来自横断面和交叉滞后面板网络分析的证据 |
11:50 |
36-O-011 |
沈书羽 |
与生成式AI聊天机器人互动对中学生自我认同的影响:基于情绪调节策略与网络真实自我呈现的多重中介作用 |
“生理心理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 主持人:蚁金瑶 |
08:00 |
07-O-001 |
吕芃 |
面瘫患者创造性思维的受损与恢复:一项具身认知视角的实证研究 |
08:20 |
07-O-002 |
亓子扬 |
维生素C在帕金森病中对多巴胺信号的保护作用:基于“心理-表观遗传-神经”跨学科视角的新机制 |
08:40 |
07-O-003 |
曹新育 |
童年忽视影响抑郁症患者的特异性神经机制:基于任务态与静息态fMRI的大尺度脑网络研究 |
09:00 |
07-O-004 |
陈奇虹 |
强迫症工作记忆受损的特征与神经电生理机制:基于事件相关同步与去同步化研究 |
09:20 |
07-O-005 |
张雨涵 |
强迫症患者静息态下的大脑动力学特征:基于隐马尔可夫模型的研究 |
09:40 |
07-O-006 |
罗晓 |
应激诱导期和恢复期的边缘系统功能连接差异性调节皮质醇应激反应与恢复 |
“时间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 主持人:郝海平 |
08:00 |
37-O-001 |
周泓宇 |
社交媒体成瘾对基础时间知觉的影响及其神经机制:行为与功能磁共振的整合研究 |
08:20 |
37-O-002 |
杨旭 |
生理疼痛和社会疼痛对田径运动员秒下秒上时距知觉的影响 |
08:40 |
37-O-003 |
张健 |
权力空间隐喻对时序知觉的影响 |
09:00 |
37-O-004 |
邢敏 |
记忆的叙事根基:心理事件回溯的叙事方式对联结记忆的影响 |
09:20 |
37-O-005 |
郝海平 |
情节式未来思考对中学生课堂行为意愿的影响 |
“学习心理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 主持人:王云强 |
08:00 |
40-O-001 |
禚新峰 |
小学儿童感知学校氛围和数学态度与数学学习投入纵向联系: 个体内和个体间的联系 |
08:20 |
40-O-002 |
王云强 |
人们对机器人的道德判断:感知心智能力和感知机器人威胁的作用 |
08:40 |
40-O-003 |
周凤杰 |
学在指尖:手指追踪对儿童诗歌学习的影响 |
“体育运动心理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2 主持人:迟立忠 |
08:00 |
08-O-001 |
王金凯 |
神经质与对运动的情感反应:基于抗阻训练的考察 |
08:20 |
08-O-002 |
范虹颖 |
运动员人格特质与焦虑水平对梦境强度的关联机制研究:基于噩梦及性梦的实证分析 |
08:40 |
08-O-003 |
刘佳雪 |
锻炼决策偏好测试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的适用性 |
09:00 |
08-O-004 |
王孟娇 |
焦虑与预判的博弈 ——大学生羽毛球运动员接杀球线路预判特征及心理干预研究 |
09:20 |
08-O-005 |
李承彧 |
高特质焦虑运动员发生choke现象的内感受机制 |
09:40 |
08-O-006 |
施静 |
自我肯定对运动员训练比赛满意度的影响:运动自信的中介作用和教练-运动员关系的调节作用 |
10:00 |
08-O-007 |
张素婷 |
风险偏好对足球裁判员判罚决策的影响:加工风格的调节作用 |
“体育运动心理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3 主持人:毛志雄 |
08:00 |
08-O-008 |
彭海云 |
运动多久最佳?“周末战士”模式下中高等强度运动时长 与职场人心理健康的剂量关联效应 |
08:20 |
08-O-009 |
田馨茹 |
定向运动作用于具有抑郁倾向青少年的心理修复路径:基于社会认同理论调节效应的分析 |
08:40 |
08-O-010 |
邹珊 |
“运动零食”对中学生考试成绩的影响:基于压力缓解与愉悦感促进认知能力提升的协同作用机制 |
09:00 |
08-O-011 |
王婷 |
榜样启动对久坐人群锻炼跨期决策的影响——来自行为和fNIRS的证据 |
09:20 |
08-O-012 |
熊旺洋 |
急性有氧运动对久坐大学生执行功能的影响——来自近红外的证据 |
09:40 |
08-O-013 |
熊旺洋 |
久坐行为对大学生抑制控制功能影响——来自近红外的证据 |
“神经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 主持人:吴婷婷 |
09:10 |
41-O-001 |
许文强 |
将分裂型的异质成像结果定位到共同的脑网络 |
09:30 |
41-O-002 |
岑雨珊 |
伤害厌恶习得的神经计算机制:与恐惧习得对比 |
“体育运动心理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 5 主持人:魏高峡 |
08:00 |
08-O-014 |
陈敏艺 |
足球运动员多目标追踪初期的选择性注意调控优势:基于SSVEP的证据 |
08:20 |
08-O-015 |
钟潇 |
足球运动员在战术选择中时间偏好的计算机制及其神经基础 |
08:40 |
08-O-016 |
黄钰晶 |
先验信息对篮球运动员动作预期中任务态fMRI功能连接的影响 |
09:00 |
08-O-017 |
陈杰 |
VPFC表征运动决策中感知偏差的计算神经机制 |
09:20 |
08-O-018 |
龙汪洋 |
优秀男子排球运动员的运动知觉特征:一项ERP研究 |
09:40 |
08-O-019 |
韩笑 |
柔道专项训练与注意网络功能的关系:来自行为学和fNIRS的证据 |
“管理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 2 主持人:王大伟 |
08:00 |
42-O-001 |
杨燕玲 |
时间型领导对员工工作激情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
08:20 |
42-O-002 |
王胜男 |
领导成员交换如何影响体面工作:上级发展性反馈和差序氛围的作用 |
08:40 |
42-O-003 |
赵国祥 |
中国古代管理心理思想体系研究 |
09:00 |
42-O-004 |
刘蕾 |
职场心态老化:测量工具开发与信效度验证 |
09:20 |
42-O-005 |
李弈 |
投桃报李:接受帮助对员工人际公民行为的影响 |
“心理测量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1 主持人:徐玲玲 |
08:00 |
11-O-001 |
徐玲玲 |
基于多级计分多维题组的计算机化多阶段自适应测验 |
08:20 |
11-O-002 |
宋佳美 |
基于结构化问题的尽责性测量:语言风格模型构建与机器学习预测 |
08:40 |
11-O-003 |
王一如 |
中文版疾病与治疗不确定性量表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心理测量学特性及网络结构分析 |
09:00 |
11-O-004 |
臧鑫磊 |
从多情境的心率变异性特征中识别自尊 |
09:20 |
11-O-005 |
周金辉 |
基于保守策略的Q矩阵修正新方法 |
09:40 |
11-O-006 |
刘书琴 |
认知与情感疼痛共情量表(CAEPQ)的编制与验证 |
“环境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 1 主持人:孙彦 |
08:00 |
43-O-001 |
冯凯 |
接触绿色空间内在动机如何促进居民健康:场所满意度与人格特质的作用 |
08:20 |
43-O-002 |
孟赵艳 |
感知到的建筑环境对亲社会意愿的动态预测: 基于多层决策树与混合效应模型 |
08:40 |
43-O-003 |
刘欣靓 |
自然接触对攻击性行为的“双刃剑”效应:时间贫困的中介作用 |
09:00 |
43-O-004 |
金颖 |
“看的见,却难以走进”: 城市公园绿地感知访问限制指数对居民心理社会适应的影响机制 |
09:20 |
43-O-005 |
吴晓靓 |
地区层面环境因素对初中生未来期望的预测作用 |
09:40 |
43-O-006 |
刘嘉 |
看到更多的绿色会感到时间更加充裕: 被动绿色空间暴露通过提高控制感缓解时间贫困感知 |
“学校心理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2 主持人:姜松梅 |
08:00 |
10-O-001 |
何国希 |
大学生睡眠拖延对抑郁的影响: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和生活满意度的链式中介作用 |
08:20 |
10-O-002 |
王海星 |
基于多因素生存分析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时间动态特征与风险分层模型研究 |
08:40 |
10-O-003 |
马珊 |
刺激的效价与唤醒度对陈述性记忆再巩固干预的影响:基于ERP证据的一项研究 |
09:00 |
10-O-004 |
曹乐溢 |
大学生心智化与抑郁、焦虑情绪的潜在类别及其转变模式:童年期创伤和压力感知的影响 |
09:20 |
10-O-005 |
刘欣荣 |
感知班级厌学氛围与小学教师教学焦虑的共存模式: 班级目标结构的作用 |
09:40 |
10-O-006 |
姜松梅 |
中国教师职业倦怠是否日益严重?一项系统性回顾与元分析 |
“家庭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 1 主持人:邢淑芬 |
08:00 |
44-O-001 |
李京京 |
青少年问题性网络使用成因:聚焦家庭系统的双路径影响模型 |
08:20 |
44-O-002 |
唐雅君 |
基于双重视角的父母情感支持对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
08:40 |
44-O-003 |
杨靖渊 |
家庭基本环境和家庭人际互动孰轻孰重? 青少年心理健康潜在剖面分析 |
09:00 |
44-O-004 |
齐可欣 |
货币性VS非货币性教育投入对子女抑郁的影响: 教育焦虑的中介和亲子关系的调节 |
09:20 |
44-O-005 |
赵晓月 |
中国大学生家庭亲密度、社会适应能力与生存理由之间的关系: 一项基于网络分析的“个体—家庭-社会”的生存网络模型验证 |
“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2 主持人:姜英杰 |
10:10 |
01-O-022 |
邱凡硕 |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变迁趋势:分段回归的横断历史研究 |
10:30 |
01-O-023 |
李颖 |
人工智能下校家社协同对高中生健康成长机制探究 |
10:50 |
01-O-024 |
刘凯 |
中小学教师技术压力对数智化能力的影响研究: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
11:10 |
01-O-025 |
杨梦瑶 |
“人无信,不知其可也?”:学业竞争压力和教师的可信度对高中生学业欺骗行为的影响 |
11:30 |
01-O-026 |
邢淼 |
师生提问-反馈的大脑协同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基于fNIRS的超扫描研究 |
11:50 |
01-O-027 |
王怡 |
未来职业抱负与数学教育成果: PISA2022的跨文化分析 |
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专题 7 主持人:臧玉峰 |
主题:中小学脑认知科研训练 组织者:臧玉峰 |
10:10 |
01-S-035 |
陆秋宇 |
脑智融合赋能科创教育:少年研究员“持续注意、脑与家庭”科研项目探索 |
10:30 |
01-S-036 |
才军 |
校家社医研五位螺旋:助力学生脑认知素养提升的学校探索 |
10:50 |
01-S-037 |
左西年 |
引航脑智科学创新范式 培育“明日脑图谱之星” |
11:10 |
01-S-038 |
陶沙 |
知识学习可以改变对人脑的误解吗 |
“社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2 主持人:李雨曈 |
10:10 |
12-O-024 |
郝熙鸣 |
从点击到共情:人工智能如何提高网络同伴支持中的亲社会动机 |
10:30 |
12-O-025 |
李照霞 |
自恋人格对公平决策的影响及大模型模拟人类被试的可行性研究 |
10:50 |
12-O-026 |
刘梦颖 |
从人类集体智慧到人工智能算法: 建议来源如何影响行为健康风险判断 |
11:10 |
12-O-027 |
李雨曈 |
人工智能时代中的自我认知:人类能动性在AI辅助任务中塑造自信的作用 |
11:30 |
12-O-028 |
张文宇 |
人工智能艺术品评价偏见的认知机制与神经基础 |
“社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4 主持人:史嘉鑫 |
10:10 |
12-O-029 |
魏思远 |
不平等的代价:经济差距如何阻碍可持续消费 |
10:30 |
12-O-030 |
王阳 |
内群体决策与个人目标的冲突对亲群体倾向及行为的影响 |
10:50 |
12-O-031 |
孙浩 |
我们对他人是否和对自己一样公平?人际关系中的沉没成本偏差研究 |
11:10 |
12-O-032 |
朱心怡 |
损失-获益框架下直觉与反思系统对慷慨与诚实行为的影响——基于计算建模与tDCS干预的证据 |
11:30 |
12-O-033 |
黄睿 |
以友为鉴,可择佳偶:好友建议互动促进择偶决策优化的脑间同步与计算机制 |
11:50 |
12-O-034 |
史嘉鑫 |
思考未来降低零和信念 |
“心理学与社会治理专业委员会”分组展贴报告 |
全天 |
30-P-001 |
张亚东 |
无聊对创造力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
“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4 主持人:张奇 |
10:10 |
01-O-028 |
许施扬 |
基于低成本动作捕捉技术的具身向量学习与前额脑电耦合研究 |
10:30 |
01-O-029 |
陆娴桉 |
生成式人工智能支持的提问训练促进一年级儿童好奇心发展的纵向研究 |
10:50 |
01-O-030 |
李瑶 |
认知和社会线索对不同注意力学生教学视频学习效果的影响 |
11:10 |
01-O-031 |
尹欣怡 |
听众无聊反馈促进自我生成教学:媒介的调节作用 |
11:30 |
01-O-032 |
成美霞 |
教学代理手势对儿童视频学习的影响 |
“经济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分组展贴报告 |
全天 |
32-P-001 |
秦宏 |
风险偏好对赌场盈利效应的影响 |
全天 |
32-P-002 |
高旭 |
心理账户联结:未来自我连续性影响经济决策中价值权衡的心理过程 |
“社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6 主持人:赵超越 |
10:10 |
12-O-035 |
陆开朗 |
双路径机制下的事后聪明效应:亲密关系冲突中认知重构与动机防御的分离性检验 |
10:30 |
12-O-036 |
赵超越 |
进化视角下睾酮激素对领地行为的影响 |
10:50 |
12-O-037 |
方醒 |
特质积极共情对积极情绪信息认知偏向的影响机制: 基于行为与眼动追踪的多模态证据 |
11:10 |
12-O-038 |
周启钧 |
旁观者低估他人心理所有权及其受侵占后的负性感受 |
11:30 |
12-O-039 |
郭雨娇 |
网暴情景中性感形象对帮助意愿的影响:动物性非人化和道德评价的链式中介作用 |
“积极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分组展贴报告 |
全天 |
33-P-001 |
张晓琦 |
敬畏减弱自我信息加工优势效应:行为和ERP证据 |
全天 |
33-P-002 |
张晓琦 |
敬畏对从众行为的影响——小我感与社会信任的中介机制探讨 |
全天 |
33-P-003 |
张文惠 |
感知社会支持对受父母HIV影响儿童未来取向能力的影响:基于潜变量增长模型分析 |
全天 |
33-P-004 |
袁榕蔓 |
父母成长型思维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父母教养效能感和学生自我控制的链式中介作用 |
全天 |
33-P-005 |
闫茹冰 |
威胁性敬畏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社会联结与共情的链式中介 |
全天 |
33-P-006 |
郝卉洁 |
大学生亲子宽恕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
全天 |
33-P-007 |
江珅玥 |
敬畏类型与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基于混合研究设计的分析 |
全天 |
33-P-008 |
亓艳丽 |
逆境中的重塑:医科类大学生成长经历、抑郁症状与性格优势的代偿路径研究 |
“音乐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 主持人:张晶晶 |
10:50 |
26-O-001 |
许佳琪 |
基于音乐活动的中班幼儿共情能力促进研究 |
11:10 |
26-O-002 |
刘颖 |
音乐镇痛的认知调控与情绪调控机制 |
11:30 |
26-O-003 |
刘梦婷 |
音乐促进古诗词审美体验的潜在神经机制研究 |
“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6 主持人:刘 霞 |
10:10 |
01-O-033 |
于沛悦 |
青少年班级同伴关系的潜类别及其基本心理需要的差异性分析 |
10:30 |
01-O-034 |
李承杰 |
中学生成对友谊关系中学业坚毅与学业厌倦情绪的主客体互倚模型 |
10:50 |
01-O-035 |
赵天溪 |
承诺条件对学前儿童承诺理解的影响研究 |
11:10 |
01-O-036 |
张梦云 |
支持性环境与高中生基本心理需求满足的双向关系:个体间与个体内效应 |
11:30 |
01-O-037 |
党玉敬 |
自我-他人决策偏差视角下个体与群体道德判断的心理机制 |
“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8 主持人:郝 宁 |
10:10 |
01-O-038 |
徐艳丽 |
社会支持对儿童学习投入的影响:来自长期追踪法和经验取样法的证据 |
10:30 |
01-O-039 |
滕静 |
视觉艺术教育、表象加工与创造力的关系研究:基于正则化结构方程模型的路径分析 |
10:50 |
01-O-040 |
周志豪 |
AI交互模式对团体创造力的影响:基于语义分析的实证研究 |
11:10 |
01-O-041 |
郭敏 |
新护士社交抑制与心理僵化的潜在类别及其对转型冲击的影响 |
11:30 |
01-O-042 |
王莹莹 |
基于学科交叉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教育心理学创新应用研究 |
11:50 |
01-O-043 |
魏华 |
考试焦虑个体在不同认知负荷下情绪工作记忆缺陷的EEG证据 |
“康复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分组展贴报告 |
全天 |
34-P-001 |
周家懿 |
阈下抑郁青少年的社会性和非社会性情绪-动机一致性研究 |
全天 |
34-P-002 |
王萱 |
大学生短视频成瘾与抑郁情绪:错失焦虑与睡眠问题的链式中介作用 |
全天 |
34-P-003 |
王艺霖 |
比较式教养与青少年抑郁症状: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
全天 |
34-P-004 |
单好 |
阈下抑郁大学生对情绪调节策略的内隐与外显态度的特异性研究 |
全天 |
34-P-005 |
李叶倩 |
分裂型特质与孤独特质、情绪自我觉察以及共情的关系:一项网络分析研究 |
全天 |
34-P-006 |
张哲 |
微笑emoji位置对中性信息情感感知的影响 |
全天 |
34-P-007 |
张明扬 |
内外倾大学生对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基于视觉搜索范式 |
“校园欺凌与暴力防治专业委员会”分组展贴报告 |
全天 |
35-P-001 |
亚楠 |
受欺凌经历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影响:反刍思维的中介作用 以及友谊质量的调节作用 |
全天 |
35-P-002 |
薛佳乐 |
情绪调节训练对中学生反复受欺凌的干预研究 |
“行为与健康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分组展贴报告 |
全天 |
36-P-001 |
曾曼智 |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异常疼痛反应:一项Meta分析 |
全天 |
36-P-002 |
刘泽霖 |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农村低社会经济地位青少年感知社会支持的神经基础研究 |
全天 |
36-P-003 |
张然 |
重度抑郁障碍与尼古丁依赖共同及特异的神经模式:基于fMRI研究的元分析 |
全天 |
36-P-004 |
田昊 |
女大学生负面身体自我对限制性饮食行为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
全天 |
36-P-005 |
张灿 |
不同心理食物卷入水平大学生对食物线索的注意偏向: 来自眼动的证据 |
全天 |
36-P-006 |
陈杰 |
网络游戏成瘾与焦虑的共病机制:基于强化敏感性理论 |
全天 |
36-P-007 |
张一凡 |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大学生睡眠拖延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
全天 |
36-P-008 |
徐璐璐 |
中国跨性别女性抑郁焦虑症状网络结构及其与亲密伴侣暴力的关系 |
“时间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分组展贴报告 |
全天 |
37-P-001 |
王旭 |
时间估计的跨尺度神经解码:从全频段分类到频段特异性网络预测 |
全天 |
37-P-002 |
王浩楠 |
童年不良经历对大学生时间自我评价的影响 |
全天 |
37-P-003 |
李宝林 |
跨通道时间决策中先前选择的反向效应 |
“婚姻家庭心理与咨询专业委员会”分组展贴报告 |
全天 |
38-P-001 |
黄睿 |
心理咨询可以促进离婚撤销吗?离婚冷静期干预的机器学习方法 |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1 主持人:梁一鸣 |
10:10 |
13-O-011 |
高天歌 |
心理学任务范式与临床量表测评的交叉整合:基于多模态评估方法提升ADHD识别准确性的实证研究 |
10:30 |
13-O-012 |
杨灵慧 |
儿童期虐待、近期人际压力与年轻成人抑郁和焦虑症状: 神经奖赏敏感性的编程敏感性效应 |
10:50 |
13-O-013 |
布威佐热姆·艾力 |
失独父母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注意训练干预: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
11:10 |
13-O-014 |
范玮琳 |
超强台风后青少年心理症状的转变模式及风险保护性因素 |
11:30 |
13-O-015 |
于海翔 |
失依儿童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抑郁症状的网络模式及动态关系 |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3 主持人:任志洪 |
10:10 |
13-O-006 |
辛梓彤 |
经验性回避在在线正念干预早期阶段的机制作用:行为实验证据 |
10:30 |
13-O-007 |
陈诗蔚 |
食物成瘾作为暴食治疗新靶点:基于CBT自助干预的随机对照研究 |
10:50 |
13-O-008 |
尹淑慧 |
高社交焦虑者的情绪预测特征的研究 |
11:10 |
13-O-009 |
赖丽足 |
模块化CBT对焦虑的个性化干预: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
11:30 |
13-O-010 |
郭云霄 |
关系性与非关系性创伤PTSD内隐情绪调节障碍的神经机制:来自嵌套层级自我模型的证据 |
“正念心理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分组展贴报告 |
全天 |
39-P-001 |
李蕊妍 |
正念干预对大学生焦虑群体认知和情绪研究进展 |
全天 |
39-P-002 |
毛一迪 |
正念养育作为缓冲机制:阐明母亲童年不良经历、母亲焦虑和抑郁症状与养育压力之间的关系 |
全天 |
39-P-003 |
徐航航 |
正念与高中生依恋关系: 自我接纳和观点采择的跨时间中介作用 |
“学习心理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分组展贴报告 |
全天 |
40-P-001 |
代文武 |
消极情绪、问题性短视频使用与自我调节学习失败的关系: 来自密集追踪的证据 |
全天 |
40-P-002 |
孙一丹 |
资源保存视角下学业焦虑对大学生科学创造力的促进机制——自我效能感与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探索 |
全天 |
40-P-003 |
董肖肖 |
样例顺序对儿童和青年人学习自然类别影响的年龄差异 |
全天 |
40-P-004 |
张晓丹 |
感知父母支持对初中生学习投入影响的内在机制及干预研究 |
“认知神经科学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2 主持人:夏礼胜 |
10:10 |
29-O-018 |
夏礼胜 |
焦虑者逆向学习能力缺陷的行为表现及ERP证据 |
10:30 |
29-O-019 |
薛娜 |
空间注意调控双稳态知觉偏好的神经机制:来自ERP的证据 |
10:50 |
29-O-020 |
盖茹 |
记忆-遗忘竞争情境中记忆控制的神经机制 |
11:10 |
29-O-021 |
廖洁洁 |
工作记忆对非目标表征的处理机制 |
11:30 |
29-O-022 |
陈思 |
不同意识状态下的恐惧学习在杏仁核-mPFC中的差异性振荡机制 |
11:50 |
29-O-023 |
宋智勇 |
大脑自发重放影响间隔效应的机制研究 |
“管理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分组展贴报告 |
全天 |
42-P-001 |
任小云 |
心智驱动重塑:工作重塑视角下成长型心智对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 |
全天 |
42-P-002 |
刘柯欣 |
安全感与高校教师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工作投入与工作倦怠的并行中介作用 |
全天 |
42-P-003 |
张茜 |
“安家”与“立业”:婚姻状态变化对个体创业行为的影响研究 |
全天 |
42-P-004 |
王艺蓉 |
表里如一还是外强中干?努力道德化感知对员工行为的影响:道德声誉维护关注的调节作用 |
全天 |
42-P-005 |
薛静怡 |
迈向高效:基于拓展与建构理论视角的每日早间运动通勤对工作表现与职业福祉的影响 |
全天 |
42-P-006 |
李雯西 |
挑战型-阻碍型压力源对员工网络闲逛行为的影响 |
全天 |
42-P-007 |
宋婷婷 |
公务员资质过剩感对工作绩效的非线性影响及作用机制 |
“认知神经科学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4 主持人:严超 |
10:10 |
29-O-024 |
李洪 |
大脑信号变异性的脑功能连接网络基础研究 |
10:30 |
29-O-025 |
汤毅 |
嗅觉奖赏加工的神经表征 |
10:50 |
29-O-026 |
肖明岳 |
分裂型的定向连接改变:从社会认知到奖赏区域的两条层级通路 |
11:10 |
29-O-027 |
王劭睿 |
限制性进食者去抑制的奖赏-抑制双系统交互机制:基于食物线索浏览任务 |
11:30 |
29-O-028 |
孟雨佳 |
反刍影响阿片类药物戒断症状的神经生理机制 |
“环境心理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分组展贴报告 |
全天 |
43-P-001 |
高蕊 |
自然联结与青少年网络欺负的纵向关系:基本心理需要的中介作用 |
全天 |
43-P-002 |
高蕊 |
青少年自然缺失与学习倦怠的关系:基于横断与交叉滞后网络分析 |
全天 |
43-P-003 |
彭俊淇 |
高、低气候焦虑水平大学生对气候变化负性线索的注意偏向 |
“人格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 主持人:杨 娟 |
10:10 |
15-O-001 |
王雪 |
情绪反应性在欺凌受害与网络欺凌间的纵向中介作用 |
10:30 |
15-O-002 |
左利华 |
中国青少年友善行为内隐观:个体情感特殊性的证据 |
10:50 |
15-O-003 |
卢一凡 |
述情障碍与社会认知对抑郁的动态影响:基于交叉滞后网络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 |
11:10 |
15-O-004 |
代聪聪 |
神经质人格、恐惧疾病进展和自我效能感对肺癌化疗患者创伤后成长的影响:一项多中心纵向研究 |
11:30 |
15-O-005 |
臧鑫磊 |
自我呈现中的言语特征表征自尊:基于计算语言学的视角 |
11:50 |
15-O-006 |
徐皓洋 |
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侠性人格”:内涵探索、理论建构与测量验证 |
“家庭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分组展贴报告 |
全天 |
44-P-001 |
牛宏伟 |
父母失败心态与大学生失败心态的关系:父母坚毅的中介作用 |
全天 |
44-P-002 |
杨勇勇 |
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社会情感能力的关系:电子媒介使用程度的中介作用 |
全天 |
44-P-003 |
李箫雅 |
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我调节学习的纵向关系:基于交叉滞后面板网络分析和序列中介模型 |
全天 |
44-P-004 |
夏杰泠 |
校家社协同,共建育人新生态:湖北省孝感市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研究分析 |
全天 |
44-P-005 |
孟祥斌 |
家庭氛围对青年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机制及干预措施 |
“工程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2 主持人:解旭东 |
10:10 |
16-O-005 |
马璟然 |
3秒破僵局:飞行汽车导航认知僵化的时间阈限与AR锚点突破 |
10:30 |
16-O-006 |
解旭东 |
锚定启发式对飞行员计划延续失误的影响机制:行为与眼动的证据 |
10:50 |
16-O-007 |
潘盈朵 |
单人与人机协同模式中急性应激对航空着陆决策行为的影响 |
11:10 |
16-O-008 |
丁宁 |
工作负荷驱动无人机自动化优势转换:信任的调节与保障 |
“发展心理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2 主持人:纪林芹 |
10:10 |
02-O-026 |
吕沐华 |
初中生受欺负与执行功能:双向关系及共同发展 |
10:30 |
02-O-027 |
许洋 |
欺凌后自我污名与道德推脱的纵向网络研究 |
10:50 |
02-O-028 |
李思蒙 |
青少年受欺凌和保护行为的联合发展轨迹:反欺凌态度和社会地位的作用 |
11:10 |
02-O-029 |
张方婧 |
青少年早期攻击行为的基因−教养−时间交互机制:5-羟色胺系统基因的证据 |
11:30 |
02-O-030 |
孙宇航 |
NR3C1基因与压力性生活事件影响攻击行为的表观遗传机制 |
11:50 |
02-O-031 |
刘钰明 |
儿童期心理虐待大学生的解释偏向特点 |
“发展心理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4 主持人:刘 艳 |
10:10 |
02-O-032 |
张芷骞 |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异质性发展轨迹及预测因素:一项机器学习研究 |
10:30 |
02-O-033 |
胡智方 |
问题性智能手机使用与风险因素的动态关系:基于增长混合模型和网络分析的证据 |
10:50 |
02-O-034 |
刘志国 |
抑郁倾向大学生情绪性信息有意遗忘的认知机制及时间特征 |
11:10 |
02-O-035 |
周茹 |
基于整合动机意志模型构建中学生自杀意念预测模型:一项初步研究 |
11:30 |
02-O-036 |
王奕心 |
成就目标定向与大学生英语成绩的研究:自我效能感和元认知的中介作用 |
“决策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1 主持人:尚雪松 |
10:10 |
17-O-014 |
杨莎莎 |
零和信念的二阶偏差:高估他人的零和信念 |
10:30 |
17-O-015 |
宣泓舟 |
机器人与人类来源的多轮正负反馈对协作信任的动态影响 |
10:50 |
17-O-016 |
刘孜拓 |
内外有别:群体身份影响公平规范维护的计算神经机制 |
11:10 |
17-O-017 |
孙月 |
网络交流中使用反向emojis会削弱他人的合作行为 |
11:30 |
17-O-018 |
尚雪松 |
为群体决策促进算法信任 |
11:50 |
17-O-019 |
石佳阳 |
社会决策的策略检验:基于动态的注视操纵范式 |
“发展心理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6 主持人:张 卫 |
10:10 |
02-O-037 |
田凤婷 |
学段转化过程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轨迹: 压力生活事件的作用 |
10:30 |
02-O-038 |
苏淑英 |
大学生网络同一性实验对自我同一性的影响:心理弹性的调节作用 |
10:50 |
02-O-039 |
蒋柳青 |
科技干扰对大学生社交网络成瘾的影响:自我损耗和心理需求网络满足的中介作用 |
11:10 |
02-O-040 |
于连正 |
父母教养行为联合模式、多巴胺系统基因与青少年早期抑郁的关系:多项式回归与响应面分析及潜在剖面分析 |
11:30 |
02-O-041 |
向柯馨 |
10岁到18岁的青少年ADHD症状的成长曲线建模:探索发展模式和相关因素 |
11:50 |
02-O-042 |
周国丽 |
大学生内外化问题的症状网络特征 |
“发展心理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8 主持人:王道阳 |
10:10 |
02-O-043 |
雷汉宁 |
青少年心理健康症状网络演变的异质性特征:基于交叉滞后面板网络分析 |
10:30 |
02-O-044 |
毛建 |
父母与同伴压力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社会重塑假说的验证 |
10:50 |
02-O-045 |
叶婉玉 |
儿童与青少年人际依恋模式的学段差异与共性:基于潜剖面相似性分析 |
11:10 |
02-O-046 |
郭志彧 |
跨国家的社会情感能力网络分析 |
11:30 |
02-O-047 |
胡义豪 |
独特性需要对中国青少年心理社会适应的影响:班级文化价值观的调节作用 |
“老年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2 主持人:张冠宇 |
10:10 |
18-O-013 |
杨子默 |
图标隐喻设计影响老年人数字支付用户体验 |
10:30 |
18-O-014 |
胡佳宝 |
智能手机应用中的适老化分层设计:基于认知能力和菜单层级的影响 |
10:50 |
18-O-015 |
赵明静洁 |
社区老年人自我感知老化与社会适应:基于潜在剖面的中介分析 |
11:10 |
18-O-016 |
李佳慧 |
基于双因素模型的老年人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的潜在转变分析 |
11:30 |
18-O-017 |
闫兆颖 |
身心运动干预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焦虑、抑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一项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
11:50 |
18-O-018 |
张冠宇 |
太极拳训练调节帕金森病患者言语图谱 |
“文化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 2 主持人:丁凤琴 |
10:40 |
31-O-005 |
吉泓儒 |
文化还是经济?不同背景下价值观与社会地位对性别平等的影响 ——基于2017年至2022年WVS数据分析 |
11:00 |
31-O-006 |
梁依彤 |
父母心理控制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子女解读与基本心理需求满足的作用 |
11:20 |
31-O-007 |
李宁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红色隐喻及其对积极情感的影响 |
11:40 |
31-O-008 |
刘长林 |
互依自我建构促进亲社会风险行为:声誉关注的作用 |
“经济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 主持人:王大伟 |
09:50 |
32-O-001 |
李鑫 |
童年社会经济地位与大学生炫耀性消费:社会比较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中介效应 |
10:10 |
32-O-002 |
张琳芮 |
内隐情绪调节对冲动选择的影响 |
10:30 |
32-O-003 |
洪樱芝 |
谁夺走了“时间尺度”? 机器学习视角下青少年跨期选择的关键预测因素 |
10:50 |
32-O-004 |
刘晓飞 |
市场身份的概念和结构探析 |
11:10 |
32-O-005 |
张耀华 |
物质主义价值观与青少年一般性信任/不信任的纵向关系 |
11:30 |
32-O-006 |
郑智行 |
社会身份冲突对绿色消费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 |
11:50 |
32-O-007 |
高君杰 |
主观经济不平等对信任的影响机制研究 |
“民族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 主持人:严秀英 |
10:10 |
19-O-001 |
乔艳阳 |
整合在先,还是适应在先?一项基于纵向调查的研究 |
“护理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1 主持人:吴 雪 |
10:40 |
20-O-016 |
付永康 |
学校氛围如何影响护生社会适应能力?师生关系和自我认同的链式中介作用 |
11:00 |
20-O-017 |
刘东润 |
体育活动和社会适应能力在护生手机成瘾与社交焦虑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一项三阶段纵向研究 |
11:20 |
20-O-018 |
荆俊彤 |
生命意义感、亲子关系与社会支持对护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保护作用:一项多中心纵向研究 |
11:40 |
20-O-019 |
盛月红 |
军医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潜在剖面分析 |
“护理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3 主持人:刘晓虹 |
10:10 |
20-O-020 |
屈春瑾 |
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后精神科护士心理韧性与压力应对模式的潜在类别分析 |
10:30 |
20-O-021 |
刘东润 |
年轻护士的资质过剩感与沉默行为:表面表现和组织支持感的调节中介模型 |
10:50 |
20-O-022 |
孙琪琪 |
护士阻碍性压力与隐性缺勤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
11:10 |
20-O-023 |
曹永慧 |
综合性医院高年资护士工作应激体验的质性研究 |
11:30 |
20-O-024 |
崔怡 |
临床护士隐性缺勤与工作压力源的网络分析 |
11:50 |
20-O-025 |
刘冬莹 |
关于深化职业健康照护者心理护理能力培训的思考 |
“护理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5 主持人:付艳芬 |
10:10 |
20-O-026 |
黄奕 |
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父母教养方式和大五人格与情绪行为的关联研究 |
10:30 |
20-O-027 |
崔方明 |
母亲产后应激与婴儿发育行为的关系及母婴依恋的中介作用研究 |
10:50 |
20-O-028 |
王一桐 |
从正念水平到围产期抑郁:内感受敏感性的中介作用 |
11:10 |
20-O-029 |
王梦佳 |
网络化自助接纳承诺疗法在白血病患儿父母中的应用研究 |
11:30 |
20-O-030 |
商冰慧 |
婴儿母亲自我表露对焦虑的影响:基于潜在剖面分析和中介作用 |
11:50 |
20-O-031 |
钱益萍 |
基于M-PAC理论的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患者体力活动同期网络分析研究 |
“康复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 主持人:杨剑 |
10:10 |
34-O-001 |
魏晓微 |
数字赋能残疾儿童身体活动与健康:国际政策架构与行动策略研究 |
10:30 |
34-O-002 |
孙思怡 |
脑力疲劳降低运动员认知功能与运动表现的系统综述 |
10:50 |
34-O-003 |
孙思怡 |
中国社区老年人肌少症与跌倒风险的关联: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的证据 |
11:10 |
34-O-004 |
李治辉 |
不同身体活动水平中老年人的主观预期寿命风险因素识别:基于机器学习方法 |
11:30 |
34-O-005 |
施蕙羽 |
不规律锻炼老年人认知障碍与抑郁症状的相互关系:基于网络分析 |
“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 主持人:阎书昌 |
10:10 |
03-O-001 |
孙长玉 |
有意义的巧合——荣格共时性理论的当代心理学价值 |
10:30 |
03-O-002 |
阎书昌 |
郭一岑:从新文化运动者到唯物主义心理学家 |
10:50 |
03-O-003 |
李莉莉 |
现代实验心理学建立的历史背景再考证 |
11:10 |
03-O-004 |
付诗奇 |
关于人的本质:从“关系”到“链接” ——马克思人学理论的当代思考 |
“语言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1 主持人:吴岩 |
10:10 |
21-O-007 |
马静 |
阅读三角模型下形旁语义知识对中高级汉语二语者阅读理解的作用 |
10:30 |
21-O-008 |
富紫茗 |
工作记忆、词汇知识与句法意识对推理的作用:基于3、5年级汉语儿童的比较 |
10:50 |
21-O-009 |
廖俏如 |
不同情绪中的说者身份识别及其泛化 |
11:10 |
21-O-010 |
张郅俊 |
阅读认知技能影响农村学龄儿童阅读能力发展的追踪研究 |
11:30 |
21-O-011 |
姚灵敏 |
人类和AI嗓音中的社会特质感知 |
11:50 |
21-O-012 |
梁俊煜 |
跨通道情绪语音对情绪词识别的影响及其时间过程:脑电研究视角 |
“普通心理与实验心理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2 主持人:任 智 |
10:10 |
04-O-020 |
黄佳敏 |
序列任务中记忆保持与抑制的动态机制 |
10:30 |
04-O-021 |
张曼妮 |
内隐知觉序列学习的离线巩固睡眠优势效应 |
10:50 |
04-O-022 |
江东鸿 |
情绪面孔识别能力和人际敏感性对情绪工作记忆的影响 |
11:10 |
04-O-023 |
王卓妍 |
时间多普勒效应的任务分离:空间运动对前瞻记忆的影响 |
11:30 |
04-O-024 |
段亚杰 |
协作的学习判断更准确吗?基于价值导向元记忆的研究 |
11:50 |
04-O-025 |
陈培杰 |
当目标探测遇上整合:联结记忆中的注意促进效应 |
“校园欺凌与暴力防治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 2 主持人:周广东 |
10:10 |
35-O-006 |
高君杰 |
预测青少年主动性攻击:基于发展级联模型的机器学习建模 |
10:30 |
35-O-007 |
李金蕊 |
学校氛围、青少年社会情感能力与青少年欺凌受害的关系:一项交叉滞后面板网络分析 |
10:50 |
35-O-008 |
陈光辉 |
青少年受欺凌与学校适应的关系:坚毅的保护作用 |
11:10 |
35-O-009 |
申美琪 |
基于欺凌主题故事的小学低年级校园欺凌防治教育课程开发和有效性研究 |
11:30 |
35-O-010 |
刘晓雯 |
儿童欺凌主题绘本内容分析——以中文绘本为例 |
11:50 |
35-O-011 |
张秀娟 |
宽恕训练对校园欺凌中不同参与角色行为的影响:一项干预研究 |
“社区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 主持人:张锋 |
10:10 |
22-O-001 |
张羽璇 |
越匹配越有效:干预一致性对拒学青少年干预满意度、工作同盟、临床改善的影响 |
10:30 |
22-O-002 |
胡晶晶 |
不同类型的社交媒体依赖如何影响亲社会行为?状态性安全依恋的桥梁作用 |
10:50 |
22-O-003 |
秦冰冰 |
未来自我连续性对抑郁的影响:自我控制与感知社会支持的作用 |
11:10 |
22-O-004 |
宋尚霞 |
个人成长主动性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未来时间洞察力与坚毅的链式中介作用 |
“网络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2 主持人:吴 鹏 |
10:10 |
23-O-012 |
王怡 |
不同文化中信息和通信技术使用与师生关系和数学成绩的关系 |
10:30 |
23-O-013 |
张雯昭 |
网络社会排斥影响社会性条件消退的行为神经机制及大语言模型干预效应研究 |
10:50 |
23-O-014 |
武晓睿 |
数字慰藉与真实困境: AI伴侣对女性心理动机与亲密关系影响的质性研究 |
11:10 |
23-O-015 |
李政 |
娱乐至死:泛娱乐化传播方式对不道德事件判断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 |
11:30 |
23-O-016 |
胡章捷 |
青少年网络色情偏差行为改变心理健康问题的发展机制:一项交叉滞后网络分析 |
“情绪与健康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1 主持人:彭子文 |
10:10 |
24-O-016 |
蒋诗洁 |
内隐情绪观对高热量食物注意偏向的影响:反刍与孝道信念的作用 |
10:30 |
24-O-017 |
徐晓雷 |
静息态脑电非周期信号对抑郁情绪的预测及空间定位 |
10:50 |
24-O-018 |
邹宏宇 |
反刍是青少年抑郁的核心预警指标:机器学习、交叉滞后模型与网络分析的应用 |
11:10 |
24-O-019 |
张新鑫 |
情绪对大学生信任认知影响的多模态机制 |
11:30 |
24-O-020 |
徐涛 |
贫困中学生公众污名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自我污名的中介作用和师生关系的调节作用 |
11:50 |
24-O-021 |
龙细连 |
抑郁、焦虑情绪对医学生自杀态度的共同影响:基于网络分析的视角 |
“工业心理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 主持人:宗心雨 |
10:30 |
05-O-001 |
宗心雨 |
人生角色转换对新产品消费的影响 |
10:50 |
05-O-002 |
Eva Marie Panong Gacasan |
心理学本科生中工作整合学习成果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之间的关系:心理素养的中介作用 |
11:10 |
05-O-003 |
刘梦妮 |
无人机视角下城市场景中的慢变化盲视 |
11:30 |
05-O-004 |
解旭东 |
人际困扰对飞行员安全行为的影响:焦虑与机组资源管理的链式中介作用 |
“情绪与健康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3 主持人:秦绍正 |
10:10 |
24-O-022 |
韩湘伟 |
大学生网络成瘾心理结构的性别异质性:基于网络与贝叶斯模型的比较研究 |
10:30 |
24-O-023 |
朱晓晴 |
基于递归量化分析的情绪动力学指标对个体心理困扰的预测作用 |
10:50 |
24-O-024 |
王海瑶 |
大学生情绪自旋的发展变化轨迹:一项日记调查研究 |
11:10 |
24-O-025 |
王园园 |
基于青少年、父母及兄弟姐妹家庭系统配对数据的青少年自杀风险预测:综合多种机器学习模型算法比较 |
11:30 |
24-O-026 |
罗熠玲 |
社会比较对大学生负性注意偏向与抑郁的影响:自我关怀的调节作用 |
11:50 |
24-O-027 |
万飘 |
神经指标LPP调节应激相关成长路径:一项结合ERP与日常追踪的研究 |
“情绪与健康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5 主持人:冯廷勇 |
10:10 |
24-O-012 |
何嘉杰 |
人际压力影响抑郁的自我控制机制:来自ERP的证据 |
10:30 |
24-O-013 |
王富强 |
负性情绪长期习惯化的动态特征:基于眼动研究中的证据 |
10:50 |
24-O-014 |
王迎晨 |
内隐接受策略对乐观-悲观青少年的情绪调节效应 |
11:10 |
24-O-015 |
刘锦涛 |
职业压力对农村幼儿教师情感承诺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
“医学心理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1 主持人:冯正直 |
10:10 |
06-O-005 |
李宁 |
首次治疗期间抑郁症状网络的横断面结构与纵向动态特征 |
10:30 |
06-O-006 |
吕秋雨 |
重性抑郁障碍中多巴胺富集网络异常与心理痛苦和自杀意念的关联研究 |
10:50 |
06-O-007 |
陈骁 |
类似但有差别:抑郁与健康个体反刍思维的功能连接组图谱特征 |
11:10 |
06-O-008 |
吴可嘉 |
重度抑郁症患者在社会和非社会奖赏下的努力决策及计算机制 |
11:30 |
06-O-009 |
张雪婷 |
基于ICD-11诊断标准的抑郁障碍量表的批判性回顾与实证研究 |
“医学心理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3 主持人:钱明 |
10:10 |
06-O-010 |
陈琰琦 |
动态注意加权模式:面孔吸引力与情绪效价如何影响集体情绪感知 |
10:30 |
06-O-011 |
武晓光 |
医学生学习投入、成就动机的类别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潜在剖面分析 |
10:50 |
06-O-012 |
鲁燕霞 |
老年痴呆与轻度认知障碍的风险与保护因素研究 |
11:10 |
06-O-013 |
姚雨霏 |
孤独感在心房颤动患者述情障碍与睡眠质量间的中介效应研究 |
11:30 |
06-O-014 |
吴兰霞 |
纳米氢通过抑制NLRP3炎性体和增强皮质突触可塑性来缓解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相关的抑郁样行为 |
“行为与健康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 2 主持人:陈丹 |
10:10 |
36-O-012 |
汪丽莹 |
基于自我调节常识模型的痛经就医行为研究 |
10:30 |
36-O-013 |
马桂芬 |
童年不良经历对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潜类别的影响:心理健康和家庭功能的平行中介作用及自我概念的调节作用 |
10:50 |
36-O-014 |
陈丹 |
青少年多种不健康生活方式与精神病样体验双向关系的纵向研究 |
11:10 |
36-O-015 |
何美亨 |
睡前电子媒介使用与睡眠拖延行为的动态关系:一项日记研究 |
11:30 |
36-O-016 |
李敏 |
睡眠变异性和睡眠时长对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剂量反应关系及交互作用 |
11:50 |
36-O-017 |
伍颖 |
青年女性自我客体化与限制性饮食的关系: 基于追踪数据的必要条件分析 |
“行为与健康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 3 主持人:乔秀青 |
08:00 |
36-O-018 |
乔秀青 |
数字时代的道德灯塔:伦理型领导如何遏制员工网络怠工行为 |
08:20 |
36-O-019 |
郭浩钰 |
慢性应激影响食物奖赏跨期决策的认知机制 |
08:40 |
36-O-020 |
卢雅婷 |
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的数字困境:工作反刍的双过程模型 |
“心理学脑成像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 主持人:夏明睿 |
11:20 |
25-O-001 |
金帅迪 |
多模态脑影像的特征融合在深度学习识别ASD亚型中的应用 |
11:40 |
25-O-002 |
宿薇 |
家庭环境组织性与体力活动水平对自发神经活动的影响:基于fMRI的研究 |
“婚姻家庭心理与咨询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 主持人:蔺秀云 |
10:10 |
38-O-001 |
曾若瑶 |
信息寻求还是社交渴望? 同伴排斥对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发展轨迹的影响机制 |
10:30 |
38-O-002 |
肖涵 |
耗尽心力作为跨系统的“桥梁”?母亲养育倦怠在母亲抑郁症状与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间的中介作用 |
10:50 |
38-O-003 |
安叶青 |
父母婚姻冲突和青少年自杀意念的三变量模型:基于父亲-母亲-孩子的动态检验 |
11:10 |
38-O-004 |
马璟然 |
神经多样性家庭中的冲突循环:执行功能差异与情感勒索的双向作用机制 |
“体育运动心理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1 主持人:郑玮琦 |
10:10 |
08-O-020 |
韩松岭 |
工作记忆中自我参照的规则表征在引导反应输出中的优先性 |
10:30 |
08-O-021 |
严世振 |
内感受如何影响视运动知觉?基于信号-噪声加工视角 |
10:50 |
08-O-022 |
印丛 |
运动技能肢间迁移的非对称机制:学习与执行的分离视角 |
11:10 |
08-O-023 |
刘言伟 |
趋近动机积极情绪对自我损耗下接触时间感知的影响 |
11:30 |
08-O-024 |
李佳航 |
反馈中的自主选择、注意焦点对不同任务难度动作技能学习的影响 |
11:50 |
08-O-025 |
李悦 |
北京市《学龄期自闭症儿童基础动作技能评估量表》的编制 |
“体育运动心理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4 主持人:王 智 |
10:10 |
08-O-026 |
郝文斌 |
运动心理干预的数字化路径研究:基于“四阶段方法”的理论综述 |
10:30 |
08-O-027 |
胡泽宇 |
指导性自我对话对篮球运动员心理疲劳状态下罚篮的干预影响及其潜在生理机制 |
10:50 |
08-O-028 |
王孟娇 |
协同思维训练对大学生运动员运动表现的影响研究 |
11:10 |
08-O-029 |
苑冯硕 |
rTMS对大学生800m运动员节奏感知能力的干预效果 |
11:30 |
08-O-030 |
仲伟倓 |
心理训练对运动员注意的影响:一项系统综述与三水平元分析 |
11:50 |
08-O-031 |
曹燕雯 |
正念觉察和接纳对乒乓球专项大学生运动表现的影响:持续注意与竞赛状态焦虑的中介作用 |
“管理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 1 主持人:宗肇飙 |
10:10 |
42-O-006 |
吴蔚 |
员工算法主动行为的概念、职业前因及干预研究 |
10:30 |
42-O-007 |
杨光宇 |
未曾预见的机器恶言:心理预期如何影响AI负面绩效反馈的接受度 |
10:50 |
42-O-008 |
王俊 |
数智时代员工非工作时间工作连通行为与组织支持感一致性对工作幸福感及绩效的影响 |
11:10 |
42-O-009 |
宗肇飙 |
员工工作与休闲网络重叠的负面影响 |
11:30 |
42-O-010 |
宋婷婷 |
数字政府建设背景下数字技术的使用对公务员的影响研究 |
“管理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 3 主持人:孙鹏 |
10:10 |
42-O-011 |
孙鹏 |
收入不平等引发工作情境中的不道德行为:收入水平与不平等归因的调节作用 |
10:30 |
42-O-012 |
翟培培 |
从养育倦怠到生育焦虑:养育心理灵活性及公正世界信念的作用 |
10:50 |
42-O-013 |
陈倩 |
如何助力延迟退休政策落地?人力资源实践和员工衰老观念的影响 |
11:10 |
42-O-014 |
杨勇勇 |
同事隔离与知识隐藏的关系:组织关怀在情绪耗竭的中介作用中的“放大效应” |
11:30 |
42-O-015 |
张煜晨 |
机场一线员工角色过载对安全行为的影响 ——社会心理安全氛围的调节作用 |
“法律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 主持人:王春光 |
10:30 |
09-O-001 |
史景轩 |
未成年人犯罪倾向问卷的编制及核心特征 |
10:50 |
09-O-002 |
王一杰 |
童年创伤与青少年精神病性体验的关联机制:社区与犯罪样本的对比 |
11:10 |
09-O-003 |
滕洪昌 |
“鬼火少年”的特征、成因及防治策略 ——基于对“鬼火少年”的访谈 |
11:30 |
09-O-004 |
王春光 |
新型毒品依托咪酯滥用者心理行为特点分析 |
“心理测量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2 主持人:谢晋艳 |
10:10 |
11-O-007 |
黄发杰 |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自杀风险筛查新工具:4项简版困顿感量表(E-CSF)的开发与验证 |
10:30 |
11-O-008 |
刘明艺 |
大学新生精神病态特质的网络结构及与入学适应的关联 |
10:50 |
11-O-009 |
罗明芳 |
青少年情绪调节策略问卷扩展版(AERSQ–E)在我国青少年中的信效度检验 |
11:10 |
11-O-010 |
李志飞 |
一种可解释的多变量因果方向异质性分析模型 |
11:30 |
11-O-011 |
谢晋艳 |
交叉滞后面板模型的最佳滞后时间:模拟研究 |
11:50 |
11-O-012 |
刘志远 |
基于人机交互的大语言模型创造力评估与提升 |
“学校心理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 1 主持人:姚曙光 |
10:10 |
10-O-009 |
王聪 |
青少年早期睡眠时长对焦虑的影响:适应不良的中介作用及工作记忆的调节作用 |
10:30 |
10-O-010 |
陆莹 |
相对剥夺感加剧青少年地位焦虑的内在机制:完美自我呈现的中介及双调节效应研究 |
10:50 |
10-O-011 |
代钢 |
校园氛围与青少年利他行为的关系:一项交叉滞后分析 |
11:10 |
10-O-012 |
赵臻洁 |
青少年学习投入的动态影响因素:基于网络分析交叉滞后面板模型的研究 |
11:30 |
10-O-013 |
赖英英 |
同伴依恋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负面评价恐惧与亲子冲突的作用 |
11:50 |
10-O-014 |
姚曙光 |
从分割到整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家校社联动模式的构建与效果评估 |
“环境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 2 主持人:耿柳娜 |
10:10 |
43-O-007 |
高元圆 |
未来自我连续性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 自然共情与绿色期望—情感的链式中介作用 |
10:30 |
43-O-008 |
袁晨曦 |
仁民而爱物:善良人格促进亲环境行为——道德疆界与绿色自我认同的链式中介 |
10:50 |
43-O-009 |
黄文欣 |
科幻参与对环境跨期决策的影响:未来取向和遗产动机的作用 |
11:10 |
43-O-010 |
时勘 |
基于学科交叉的生态文明与环境治理创新研究 |
11:30 |
43-O-011 |
李鑫 |
生态价值观结构的探索:基于中国大学生群体的测量 |
11:50 |
43-O-012 |
李玫联 |
夜行青年女性视角下地铁站域地下空间安全感评价研究 |
“学校心理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3 主持人:林雅芳 |
10:10 |
10-O-007 |
林雅芳 |
心育主导的学科融合路径探析及对学校心育效能的影响 |
10:30 |
10-O-008 |
林晴业 |
听障学生前瞻记忆的特异性:语言经验和阅读能力的影响 |
“家庭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分场 2 主持人:李甦 |
10:10 |
44-O-006 |
陈千惠 |
博物馆场域中低龄儿童家长教养类型:基于正念理论的演绎性主题分析 |
10:30 |
44-O-007 |
赵欣 |
家长教育卷入与小学生自我调节学习:家长自主支持和小学生执行功能的中介作用 |
10:50 |
44-O-008 |
刘芳丽 |
正念教养与幼儿屏幕依赖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
11:10 |
44-O-009 |
李晓天 |
亲子需求撤退模式与控制感:基于主客体互倚模型的分析 |
11:30 |
44-O-010 |
郁一婧 |
我国青少年亲子抑郁的代际影响:一项潜在剖面转变分析 |
11:50 |
44-O-011 |
黎兆康 |
母亲认知支持模式及其对儿童投入行为预测作用的异质性 |